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乐基础课讲授提纲

声乐基础课讲授提纲

声乐基础课讲授提纲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一年级(试用)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能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打开喉咙,稳定喉头,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二、教学内容:通过打“嘟”和哼鸣练习,找到气息支持点,以五个元音为基础,进行连音,断音训练,声区在c'---d²。

1、练声曲:(1) 1 030︱501̉0︱5030︱1351̉︱51̉53︱嘟:::::嘟1―‖(2)5---︱5---‖m(3)50505050︱5676︱5―――︱50505050︱5 4 m m m m m m m m m m32︱1―――‖(4)5̉-︱5432︱1-‖u(5) 3 3 。

︱22。

︱11̉。

‖mao mao mao(6)5050 50 ︱50 30 10 ︱50 30 1̉‖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7)5656︱5432︱1-‖ma mo(8)135 3 ︱135 3 ︱1-‖ma mo2、歌唱作品:《花非花》、《延水谣》、《摇篮曲》、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学生听辨初步练习。

四、教学重点:歌唱发声意识与歌唱发声肌能群(呼吸运动状态、打开喉咙、稳定喉头等)的调控。

五、了解全班学生嗓音条件,音乐感受能力。

第一单元教案一授课内容:《花非花》(唐)白居易词、黄自曲D词授课时间:4课时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对歌唱发声的支持。

教学难点:体会歌唱气息的正确运动状态以及其有效的练习方法。

解决方案:1、深吸气吹气发“f”延长音、练习在于锻炼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相对抗的能力,以达到呼与吸的协调及平衡。

2、深吸气双唇打“嘟噜”,练习容易体会到呼吸的对抗所产生的声音支点感觉,对训练腹肌的控制力和持久性极有效果,同时也能放松喉部肌肉群,有利于喉头打开、稳定。

教学过程:1、讲述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2、发声训练:练声曲(1)要领:脸部及脖颈部放松,下巴突出,呈兜齿状,双唇轻松合拢,略撅起,深吸一口气后以均匀平衡的气息振动声带并吹出唇外,推动两唇颤动,灵活地发出均匀、连贯、持久的“嘟噜”声音。

第一步练稳长音、第二步按练声曲(1)的旋律进行,要注意脖颈部不可挤卡、紧张,声音感觉是在口咽部滚动。

练声曲(2)、(3)要领:自然松驰地微闭双唇,上下牙床分开,上颚与上舌上提,舌头松驰地抵着下牙齿平放,微笑(不仅前嘴要微笑,后嘴尤其是腭咽弓、软腭处也感觉到似两边向上起的微笑) 。

下颚降低,口腔内像含了一颗核要,后脖颈挺直以使后咽壁竖起,两耳及脑勺有向上拎起的感觉。

吸气后靠腹部力量发出结实又不失柔和的长音,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声音通过口腔上颚,沿着后咽壁往高处走,很通畅自如地穿过鼻腔的前部(面罩)、中部(嗅觉入口处)、后部(鼻咽)而引导到额窦,蠂窦中去,像喷泉似的,从心及两耳的上方水柱形地发出。

练声曲(4)要领:在哼鸣练习的基础后,气息运动保持同样的状态,喉咙充分、自然、适度的打开,就像生活中打哈欠时,鼻腔呈开放状态,口盖微收成拱形,舌平放,舌根和后咽壁距形成一个圆状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会吸好气唱出“u”然后练长音,练旋律。

练声曲(5) 要领:在练习(4)基础上练习(5)3、练唱歌曲:(1)作品及音乐简介:《花非花》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音乐家黄自,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创作的,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乐曲依字创腔,短小精美,给人的惆怅柔美的感觉。

(2)用普通话朗诵,要求全部标上汉语拼音。

(3)试唱歌曲作品:初步感觉歌曲的情感。

(4)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技术难点练习:要多次详细地讲解,夸大性的示范,牢牢抓住气息肌肉群运动的状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这种感觉。

如第1 小节3、4拍、第2 小节3、4拍、第3 小节2拍、第6小节1、2拍。

4、作品演唱:回答学生疑问。

5、小结评价:6、了解全班学生嗓音条件、音乐感觉能力。

7、布置作业:练习新作品,提出课后练习重点。

第一单元教案二授课内容:《延水谣》熊复词、郑律成曲F词授课时间:4课时教学重点:歌唱气息运动对歌唱声音支持的感觉建立。

教学难点:在气息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的领悟要点、掌握方法。

解决方案:1、深吸气吹气发“f”延长音、断音、以及练习打“嘟”延长音和断音。

体会气息运动的状态。

2、尽量联系学生生活中有过类似气息运动的体会。

教学过程:1、了解学生课外练唱情况,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2、发声训练:练声曲(1)、(2)、(3)作为气息运动的特征练习曲,要一个一个练唱,把学生的意识牢牢盯在气息肌肉群状态中。

练声曲(5)、(7)、(8)要多次描述、强调共鸣腔体的空间(面罩、軟腭、咽壁、舌根等部位)、自然、圆顺、流畅。

练声曲(6)慢速断音练习,强调横膈膜的功能和弹性,母音和音节准确、清楚,声音富有活力。

3、练唱歌曲:1、作品及音乐简介:《延水谣》曲体是由‖:Fa(8小节)+b(13小节):‖+a构成,a乐句节奏抒情缓慢。

b乐句如戏曲快板,较快。

一张一弛,时抑时扬,旋律具有民歌风格,准确描绘了少女送郎上前线的心情。

2、用普通话朗诵,要求全部标上汉语拼音。

3、试唱歌曲作品:初步感觉歌曲的情感。

4、演唱过程中第1、2 小节、第3、4 小节延长音的气息支持以及声音位置要求和声音方向,第9 小节切分音节奏。

第11小节的休止1拍,提醒学生唱准拍子。

4、作品演唱:回答学生疑问。

5、小结评价:6、布置作业:提出课后练习要求与重点。

第一单元教案三授课内容:《摇篮曲》(奥) 舒伯特曲G调授课时间:4课时教学重点:(1)歌唱气息运动对歌唱声音支持的感觉建立。

(2)喉咙打开稳定。

教学难点:(1)在气息训练过程中学生正确感觉气息运动的状态、掌握气息运用方法。

(2)不能够自然打开喉咙。

解决方案:1、通过练习“嘟”和哼鸣的延长音、断音。

感觉气息运动的状态。

2、用“u”和“ma”过渡到“o”母音来放松喉头,逐步构建良好的共鸣腔体,并感觉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教学过程:1、了解学生课外练唱情况,鼓励学生反映自已练唱的感受,展开课堂交流、分析。

2、发声训练:练声曲(1)、((3)、(4)、(5)、(6):练习曲(1)、((3)要领:引导学生能意识到气息肌肉群的运动状态。

练习曲(4)、(5) 要领:要启发学生打开喉咙,喉头稳定,共鸣腔体(指咽壁向后向上吸着唱,于软、硬腭等共鸣肌能群形成圆的空间、润的音色)。

练习曲(6) 要领:要注意气息和喉头同步调控。

3、练唱歌曲:1、作品及音乐简介:《摇篮曲》乐曲采用单乐段结构,表现一位母亲对她的小宝贝亲切爱抚和良好的祝愿,歌曲速度徐缓、甜美,演唱要求温馨、宁静。

2、用普通话朗诵,要求全部标上汉语拼音。

3、试唱歌曲作品:初步感觉歌曲的情感。

4、注意第6 小节的装饰音和气息的连贯。

5、全曲可先用“嘟”唱,然后用“u”母音轻声唱,感觉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4、作品演唱:回答学生疑问。

5、小结评价:6、布置作业:提出课后练习要求与重点。

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逐步稳定正确的呼吸方法,加强中声区喉头的稳定,加强气息对声音的支持,开展歌唱的听觉判辨训练。

二、教学内容:通过打“嘟”和哼鸣练习,体会气息运动的状态,以五个元音字母为基础,进行连音,断音训练,声区在c'__d²。

1、练声曲:(1) 1 030︱501̉0︱5030︱1351̉︱51̉53︱嘟:::::嘟1――‖(2)5--︱5---‖m(3)50︱40302010︱5432︱1―――‖m m m m m m(4)1234︱5432︱1-‖uma o(5)5̉----︱5 4 3 2︱1̉ˆ------‖u(6) 5 5̉。

︱5 4 3 2︱1------‖mao(7) 5050 50 ︱50 30 10 ︱50 30 1̉‖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8)5656︱5432︱1-‖ma mo(9)135 3 ︱135 3 ︱1-‖ma mo2、歌唱作品:《大海啊故乡》、《半屏山》三、教学方法:集体讲授、听辨、分析、实践法。

四、教学重点:歌唱意识与歌唱发声肌能群、(呼吸运动状态、打开喉咙、稳定喉头等)的调控。

六、以宿舍为小组,推选实践课小组长,组织开展课外声乐观摩,讨论演唱等实践活动。

第二单元教案一授课内容:《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G调授课时间:4课时教学重点:歌唱意识与歌唱发声肌能群的调控。

教学难点:1、在气息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的感觉气息运动的状态,掌握气息运用的方法。

2、中声区练唱中喉头自然稳定。

解决方案:1、练习“嘟”和哼鸣的长音、断音、跳音来感受气息运动的状态。

2、用“u”、“o”等母音练习来放松喉头,逐步建立良好的共鸣腔体,并感觉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教学过程:1、了解学生课外练唱情况,倾听、分析学生练唱的体会,注意因材施教。

2、发声训练:练声曲(1)、(2)、(3)时,引导学生除意识气息运动的状态外,耳根上口盖要微笑状向上提。

练声曲(4)、(5)、(6)要打开喉咙,自然稳定向上提,气息平稳、流畅。

3、练唱歌曲:(1)、作品及音乐简介:歌曲以第1、2小节旋律为基础发展而成,采用模进、重复的发展手法,节奏音型贯穿全曲,全曲可分四个乐段,第一乐段诉说性,第二、三乐段增强激动感,第四乐段呼应第一乐段趋于平静。

作品情感细腻。

(2)、用普通话朗诵,要求全部标上汉语拼音。

(3)、试唱歌曲作品:初步感觉歌曲的情感。

(4)、第1小节要注意自然,不要为了扩大声音而收紧喉咙,第9、17 小节引导学生倾听自已的音色,注意气息运动的方向,以及声音的方向。

4、作品演唱:回答学生疑问。

5、小结评价:6、课外歌唱实践组织,成立课外练习实践小组,以宿舍为单位,推选小组长,组织练唱,并汇报练唱的实践情况,逐步形成习惯。

7、布置作业:提出课后练习要求与重点。

第二单元教案二授课内容:《半屏山》任卫新词马骏英曲F调授课时间:4课时教学重点:歌唱意识与歌唱发声肌能群的调控。

教学难点:1、学生正确感觉气息运动的状态,掌握气息运用的方法。

2、喉头稳定。

解决方案:1、继续练唱“嘟”和哼鸣的连音、长音、断音、感受气息运动肌能的状态2、用“u”、“ma”、“mo”练习,打开并稳定喉头,逐步建立良好的共鸣腔体和空间感觉。

教学过程:1、了解学生课外练唱情况,倾听、分析学生练唱的体会,注意调查教学方法。

2、发声训练:练习(1)、(2)、(3) 曲时,引导学生意识气息运动的状态,提笑肌练唱。

练习(8)、(9) 曲要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外,还要开始注意自已的共鸣音色,旋律进行时气息的支持。

3、练唱歌曲:(1)、作品及音乐简介:歌曲采用起承转合的创作结构,但增补了6个小节的结尾,使歌唱更有结束完美感,旋律抒情、优美,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心连心的骨肉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