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死前的严监生 (2)

临死前的严监生 (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本单元位处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其主题为“作家笔下的人物”,与课标对应,本组课文应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文章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本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这三篇文章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精妙方法,是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写作的好模板。

《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侧重于动作描写来刻画;严监生的每个动作都经过了艺术的夸张;“凤辣子”则侧重于语言、外貌的描写;《刷子李》则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他高超的技艺;《金钱的魔力》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

五年级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且已具备初步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如:能迅速地默读课文,并大致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也能初步地联系生活去推想有关词语的意思,但在深入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在体会通过讽刺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性格的习作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把“读、说、写”有机结合起来,品读中感悟写法,练笔中活学活用,是学习本组教材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如:能迅速地默读课文,并大致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也能初步地联系生活去推想有关词语的意思,但在深入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及作者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加之有些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难度,如《临死前的严监生》和《“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两篇文章,作为第一次接触古白话文,有些词语他们会比较难理解。

而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到人物特写、留有悬念、贴近现实、寓庄于谐的写法,五年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到。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组课文首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裆、痰、携”等22个生字,会写“擞、绽、扳”等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盘点中47个词语,感受并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基础上,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本组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大体说出作者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仿写。

3.以研读品析三篇课文为范例,学习抓住典型的语言、神态、动作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初步感悟通过夸张的讽刺来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4.提高学生以“介绍”为主的口语交际能,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经验,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印象深刻的人,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学到的方法去刻画人物。

5.在朗读中感受作家语言的精妙,并产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监、侄、郎”三个生字,能读准并理解“穿梭、诸亲六眷、两茎灯草、登时”等词语,揣摩这些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品读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其爱财胜命的特点,学习作者作者通过简单动作、神态,并通过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讽刺的写法特点,感受作者寓庄于谐的语言魅力。

4.积累文中精彩片段,愿意主动去阅读《儒林外史》中的相关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家抓住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并能在仿写中运用。

教学难点: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谈话法创设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并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语言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使用教材的构想】作为第一次接触古白话文,学生学习课文存在一定难度,鉴于此,在读通课文后,略去文中其余的部分,直接品读“严监生”三次“摇头”,将整个教学过程梳理为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模块二、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模块三、探究人物描写的方法;模块四、读写结合,运用写法描绘人物。

通过这样的处理教材,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从而能够能更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落实教学目标,建立高效课堂。

【教学流程】课前交流:1.做游戏,猜人物,教师描述名著人物形象,学生猜猜人物。

手持鹅毛扇,稳坐中军帐,千古智谋无双。

(预设:诸葛亮)侠肝义胆武艺强,八十万禁军总教头(预设:林冲)面如锅底,须赛钢针,长坂坡前三声喝,吓退曹军百万兵。

(预设:张飞)(加大难度,教师引用原文)只见人群中一黑衣大汉手轮两把板斧砍将过来。

(预设:李逵)那人不甚爱读书,两耳垂肩,双臂过膝,目能自视其耳,中山靖王之后。

(预设:刘备)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预设:关羽)2.这些人物,虽然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着——鲜明的性格。

(板书)这要归功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他们抓住了任人物性格特征,才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来认识这样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

【设计意图:课前交流不单单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巧妙地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一、初读感知。

1.今天我们要走近另外一部古典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板书:严监生)正音,“监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监生的“监”,极有可能读成一声。

)2.严监生何许人也?临死前有什么不同一般的举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一读课文,通晓字词1.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下面的注释,实在不懂的可以标上问号。

2.交流初读:(1)指名读课文:评价出示:郎中穿梭哥子登时灯盏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揩揩眼泪挑掉一茎分三行指三名同学读,评价,理解“哥子、诸亲六眷”意思。

正音:倒、揩、挑齐读词语(2)出示:到中秋后,连医家都不下药了。

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指名读,强调“已”和“那”两个通假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的抽查交流,有效落实字词教学目标,同时初步感受古白话文的特点。

】三、二读课文,初识人物1.首先我们一起来走近严监生,看看他的病到底有多重?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他的病很重?指名交流读句。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严监生的病吗?(预设: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命悬一线;苟延残喘等。

)【设计意图:通过二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获得对人物的初步感受;阅读时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在读中初步感受作者讽刺的写法特点】三、三读课文,品味人物1.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位严监生已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那么此时他的动作、神态,是最能代表他的内心的。

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1)指名读,严监生听到大侄子说的话,心里会怎么想?(预设:失望、遗憾)(2)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出示: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1)指名读。

从哪儿看出严监生当时的那份着急?(2)圈出表示神态、动作的词,交流。

(3)师生对读这个片段。

3.出示: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严监生到此时此刻的动作和前面有什么不同,圈圈动词,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交流。

(2)指导朗读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预设:小气、铁公鸡、吝啬鬼、守财奴、爱财如命)4.师范读: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时的严监生总算是如释重负了,引读: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5.指板书,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到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鲜明形象。

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凝练传神的语句吧!师生对读【设计意图:典型的动作和神态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文字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感受人物形象,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

教师有趣的范读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喜剧成分,从而感受作者讽刺的写法特点。

】四、牛刀小试,现学现卖。

1.假如赵氏也没猜中,严监生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态,请你用一两句话来写一些。

2.生写作,师巡视。

3.指名交流,随机点评。

【设计说明:通过由读到写的过程,引导学生学生有意识积累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此环节落实了当堂达标检测。

】五、课外拓展。

一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可怜复可笑的严监生,(出示《儒林外史》)在这部书中还有很多像严监生这样有着鲜明性格的人物——如懦弱的范进,风流的杜少卿,勤奋的的王冕等,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课下阅读《儒林外史》,相信你会收获多多,满意多多。

【板书设计】临死前的严监生动作:伸出两个指头摇了两三摇守鲜明的个性财神态:睁得滴溜圆奴【教学反思】这是2010年我在太原市小语会第十二届年会上参加国赛选手选拔时时所执教的一节课。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一、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

“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

“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二、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