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篇一:通论读书笔记汇总】通论一、“有效需求”及《通论》概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将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作为论证的起点。

凯恩斯首先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工资等于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二是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前者构成了就业的需求曲线,后者构成了就业的供给曲线。

针对于此,凯恩斯则通过对于经济现实状况的考察,否定了第二点假设。

他认为:“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上升而导致的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在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

如果说会使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的话,那就等于说:现在的失业者虽然愿意在现行的工资下就业,但却会在生活费用稍微上涨时,拒绝为现行工资而工作。

”此外,作者也不同意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一假设。

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将失业严格限制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类。

而通过指出“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凯恩斯否定了古典就业理论中“充分就业”的基本前提。

不过令人多少感到困惑的是,用显而易见的经济现实证伪充分就业理论,在今天看来并非难事,那么古典经济学家们固守自己的理论到底为何?随后,凯恩斯将矛头对准了“供给创造需求”的学说,该学说由萨伊、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构建,并一直居于经济学课堂的主流。

该学说认为,“在产量和就业的任何水平,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

” 这实际上是指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普遍形成一致。

然而,凯恩斯则对此予以否定,整本《通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在构建对储蓄、投资各自内生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论框架。

此外,作者对于穆勒及庇古等学者将实物交易与引入货币后的经济体系等同提出了质疑。

后来的内容的确证明,货币绝非简单的交易媒介,相反,其引入使经济运行机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凯恩斯试图建立起结合货币理论与价值与分配理论的关于货币经济的统一理论体系,这可以被视作其理论的主要突破之一。

如果将凯恩斯的观点进行总结,可以简单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那么何为有效需求?凯恩斯指出“就业量被决定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点交点”,“而总需求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即企业家雇用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或者国民收入)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在当下的宏观经济语境中,有效需求可以被理解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支出构成。

不过,仅仅如此,尚不足以把握其在凯恩斯理论中位置。

从更通俗的意义上讲,有效需求由全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愿意投资的数量两部分构成。

之所以说其在凯恩斯理论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因为如下事实:有效需求决定了社会就业总量,换句话说,是有效需求在总体供需分析与就业理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随之要问,何为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指出,古典理论的“供给创造需求”意味着在任何就业量之下总会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值,即有效需求在任何状况下都会恰好等于社会所供给的数量。

然而他却认为,只有现期投资恰好补偿社会总收入与现期消费之差时,才存在这一种最优关系。

问题则恰恰在于,关于经济的现实运行状况,给我了我们相反的结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在就业量扩大时存在恰到好处的力量确保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和达到与总产出相等的程度。

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为何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牵涉到凯恩斯用全书构建起的全新理论体系。

上文已经说道,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

凯恩斯认为,在一定收入状况下决定某社会消费量的因素被定义为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这一心理因素使得消费以低于收入(或者产出)增加的幅度变化。

而有效需求中的投资部分,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各种期限和风险的贷款利息率结构之间的关系”。

资本边际效率可以理解为资本预期收益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值。

而消费和投资的数量(即有效需求)二者共同决定了均衡就业量,就业量进而决定了实际工资。

这与古典就业理论中以实际工资衡量的劳动边际负效用决定就业量的观点恰恰相反。

这便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理解了以上问题后,笔者试图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反映《通论》一书的逻辑体系。

图中的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逐一进行解读。

二、概念的定义和考察他对收入、投资及储蓄进行了定义,并对工资衡量单位及预期对基本问题的影响作用予以探讨。

凯恩斯所界定的收入与马歇尔理论中并无差别。

这一概念发展至今,与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国民收入账户也具有一致的内涵。

只是在收入的考察中,凯恩斯指出:净收入“奠基于模糊的标准之上”,因此,这一概念尚不明确。

而对储蓄、消费、投资三个概念而言,需要重视的关键在于在对其定义的过程伴随着如下关系建立:储蓄量与投资量在数额上的相等。

至于其中的原因,凯恩斯解释道这源于“交易双方的性质”。

简单说来,投资与储蓄都等于总收入超出消费的部分。

但是,二者的等量关系只建立于特定的收入、投资定义条件下。

在此之后,关于储蓄与投资是否恒等成为众多学者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一论述体现出凯恩斯从个人分析到总量分析,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过程。

凯恩斯指出,不能将个体的情况简单累加得到社会总体的结果。

个体储蓄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引起社会总储蓄的增加,而个体储蓄的减少也并不一定使社会总储蓄减少。

三、消费倾向与乘数原理如何理解消费倾向?作为“基本心理定律”之一,消费倾向衡量消费随收入的变化状况。

凯恩斯指出,平均而言,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倾向于更加消费,但是其消费的增加幅度通常低于消费。

用正式的方式表述消费倾向,就是指总收入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消费倾向是决定函数本身的主要因素。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如果增加的就业量被仅用来满足现期消费量的增加,那么,企业家将蒙受损失。

” 将总收入与消费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就业量与消费的函数关系,是此处分析的前提。

随即,凯恩斯逐个讨论了影响消费函数的主观及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1、工资单位之改变;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之改变;3、在计算净所得时并未计及的资本价值之不虞之变;4、时间贴现率-即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之交换比例-之改变;5、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其未来所得之多寡,忽改变其预期。

而主观因素也包括应对突然需要的准备金、未来开支准备、为获得利息和财产增值、为逐渐能取得日渐增加的生活开支等八个方面。

在逐一考察后,作者得出结论:“改变消费倾向的主观和社会动机一般说来行动迟缓,利息率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变动的短期影响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消费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收入多寡,而不是消费倾向的改变。

”但作者也重新讨论了利率对于消费的作用。

作者发现,利率增大往往并不会增加储蓄,因为,利率的增大同时抑制了投资,储蓄也会随之下降至与投资相同的水平。

只有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才会增加储蓄,但是事实上这不可能发生。

此外,凯恩斯发现了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的投资乘数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净投资增量与其所导致的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其表述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1-1/k,那么“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量会等于k乘以投资增加量”。

笔者将其理解为,每增加一部分收入,都要对该收入做出消费和储蓄的分配,消费倾向使得这种分配比例关系恒定。

而该部分收入所对应的投资增加量恰恰对应该情境下的总收入,也就是就业量。

从这样的说明中就能较为明白地体现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乘数关系和消费倾向之间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和就业乘数就越高,那么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利于增加投资和促进就业。

凯恩斯也指出,这里的投资乘数区别于卡恩的就业乘数,即“投资品行业的初期就业量的增量与由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例”。

正因为以上分析的原因,使得凯恩斯提倡消费并且减少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反对古典学派的储蓄倾向,他认为节俭对个人是美德,但对国家却是灾难。

四、投资边际效率与乘数原理决策实际上是将该收益率与利息率进行比较的结果。

此外,区别边际投资效率是“预期”而非“现行”收益也值得特别注意。

边际投资效率与投资量的函数关系构成投资需求曲线。

凯恩斯还使用了不少篇幅对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

对于利息率的论述则拥有更加复杂的内容。

毕竟,利息率始终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在笔者看来,凯恩斯所构建的利息理论是颠覆性的。

凯恩斯之前的利息理论认为,利率源于全社会储蓄总量与投资需求量之间达到均衡的状况。

但凯恩斯认为这两个因素不可能得出利息率。

他指出,一个人的心里偏向决策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上的时间偏好,既消费倾向,第二则是将剩余部分以何种形式保存。

凯恩斯提出,后者取决于“流动性偏好”。

即一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资产的价值。

而已有的利息理论错误之处在于只是试图从上述偏好的第一方面得出利息率。

马歇尔将利息定义为等待的报酬,而凯恩斯则认为,利息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另一种表述是“能使以现金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和现有现金数量相平衡的?价格?”。

在对古典利息理论的纠正过程中,凯恩斯申明一点十分重要的结论,即投资与消费是经济制度的外生因素,而非内生因素,换句话说,他们是“因”,而不是“果”。

今天看来,也许足以明白这一论述在经济学理论学说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十五章中,凯恩斯一如往常的对他所创造的“流动性偏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

流动性偏好源于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

除流动性偏好外,决定利息的另一大因素是货币数量。

正如凯恩斯所言,这是首次把货币引入我们的因果环节中。

而货币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流动性偏好构成一条斜向下的货币需求曲线,而货币数量则画出一条毫无弹性的竖线。

二者的交点即均衡的利息率。

相比于前人,凯恩斯对理论的重构至少看起来具有似乎更加合理。

讲清了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各自的内涵,利率实际上是投资的成本,而边际效率则被看做是收益,因此,“投资将会继续下去,直到投资的边际效率等于利率为止”。

由此来看,正如大部分经济决策一样,投资数量的决定,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进行成本收益衡量的过程。

随后,凯恩斯通过对实物和货币的比较,将货币与利率论进一步深入。

此处在笔者看来应该是较为难以理解的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凯恩斯货币论,开始将货币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拓展至价值表现和交易媒介之外,这极大地拓展了之后经济学的研究空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以及对《通论》的评价在《通论》中,凯恩斯并没有系统地描绘一幅现实图景,明确地展示对经济体系施加影响的方式及信条。

然而这样的思想渗透在他从头至尾的理论论述中。

凯恩斯理论围绕有效需求不足展开,最终则指向就业量这一经济指标。

因此,简单来讲,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主张便是在回答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提高就业率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看重政府对于经济的主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