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封密4 第共(页) 页5 1 / 142 / 14卷)A 期末考试试卷(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华中师范大学分)分,共10三、判断题:(在题前括号内打×或√。
每题1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1.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7个省(自治区、直辖()2. 2001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各地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了38个区(县、市)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
市)的 3.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4.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 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的教学评价是目标参照性评价。
() 6. 生产力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7.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这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8. 9. 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是活动课程论的特点之一。
()。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句话出自《学记》()10. 分)10分,共20五、案例分析题:(每题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1. 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然而,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针对某些(十分无意识地)这种理想相差甚远。
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
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学生进行教学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
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
最多的鼓励,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下面案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哪种必然联系?试运用该理论评价这位教师教学的得失。
2. 冬天下雪一课。
课文讲的是:教师正带领学生学习《雪地上的小画家》这是低年级的一堂语文课,纷纷用自己的足和爪子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清晨,小鹿、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
为什么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不知道就不要乱”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
“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在让这个学生坐下以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说!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
看到这个情形,老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12分)六、论述题:(“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请解释这段文字,分析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并联系实际举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答案三、判断题1.√2.×3.×4.√5.√6.×7.×8.×9.√10.×五、案例分析题1. 答:(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
(2 分)(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3 分)(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5 分)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③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2. 答:案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5分)3 / 1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1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 5 分)因素;案例中教师教学的得失评析:(优点:这位教师不是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目的,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提出了“青蛙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蛇”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善于引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挫伤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的态度和批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缺点: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创造力;破坏了本来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起来。
12分)六、论述题:(时)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答:(1太容易,或有认为(知道一些就满足了),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必须先明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不求进步的毛病。
生起轻忽而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分)(3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这段话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其基本含义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2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也受我国的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对我国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分)(3 教育目的所制约。
)贯彻的基本要求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3分)(3 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热情关爱后进生。
分)3)联系实际举例分析。
((4案例1: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
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
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
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
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案例3: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
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
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
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
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4 / 14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
的发展特点。
又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 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19世纪末,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
9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
”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后来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卡耐基。
?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答:决没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学生。
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有不可教育的孩子。
、3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5案例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程,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