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解决教学低效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怎样上好生物课呢?经过多次的教学培训和探讨,教学一线实践,仔细深入地分析后,对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基本看法:
一、创建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游戏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请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做了个小游戏。
规则是:第一个同学手沾面粉,然后和第二个同学握手,第二个同学又和第三个同学握手,依次类推。
最后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手上是否都有面粉。
游戏一结束,结果也一目了然。
因此得出结论: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播途径。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做个协助者。
这样的方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道”,好之、乐之即指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因此,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游戏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
请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做了个小游戏。
规则是:第一个同学手沾面粉,然后和第二个同学握手,第二个同学又和第三个同学握手,依次类推。
最后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手上是否都有面粉。
游戏一结束,结果也一目了然。
因此得出结论: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播途径。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做个协助者。
这样的方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心理特点来设置问题情景是最能达到有效性课堂教学效果的。
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课时,先展示视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角马、羚羊悠闲而又警觉地在吃草,老远的山丘上,一只金钱豹远远地观察着形势,寻找着捕食的机会,老鹰在天空中盘旋着。
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设问:①你观察到短片中的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学生纷纷发言。
再问:②这些生物若要能生存下去,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得有草、有食物等等。
显然学生说得不全面,教师继续引导:③生物光吃不喝能活下去吗?提醒学生意识到生物也离不开水等非生物条件。
再问:④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若草原上没有水会造成什么后果?教师总结性设问:以上事实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通过以上提问创设情境,提供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炼和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不但降低了概念教学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生物课堂效率的“关键”
1、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多媒体具有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的优点,可以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探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中,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运用挂图和模型比较呆板,而实验又受到设备、场地、实验材料和实验隐藏的危险性等条件的制约,但多媒体为我们生物实验提供了一项强大的功能——虚拟现实。
于是我运用多媒体视频录像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特写等方法处理镜头,则能真实艺术的再现心脏的四个腔室以及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
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过程一目了然,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
2、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生物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探究活动编排的。
因此探究教学法是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关键手段。
例如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废电池对生物是有影响的,我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节电池破碎浸入清水中,然后把两株健壮植物幼苗分别插入盛有电池浸出液的瓶中和盛有等量清水的瓶中,每天注意观察这两株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发现短短几天浸在电池浸出液中的植株幼苗的根系逐渐变黑,不久植株逐渐萎蔫直至死亡。
而培养在清水瓶中的植株幼苗完好。
这些现象和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并且表示自己长大
后,决不做危害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用好乡间资源,充分发挥乡土资源优越性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
农村中学的课程资源尽管在很多方面无法还不尽人意,但农村中学有着城市中学无法比拟的自然条件——丰富的乡土资源,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对本土知识及农村生活曾作过极富感
情的描述:“老人是财富,经历是财富,乡村妈妈充满了智慧,我们要用‘故乡’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乡村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爷爷奶奶就像图书馆。
”这番话语充满了诗意和智慧,为农村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尤其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标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根据本人的执教经验可知,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老师的印象有很大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不难看出,
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
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所以教师要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热爱、信任学生,避免偏向于学习好的、守纪律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自然就形成了积极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农村生物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作为生物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与现代化进程接轨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尊敬与信任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用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