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桂林市第八届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全体成员参观了桂林市区两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学。
在参观考察活动中,我以一名教育管理学习者的身份,进校、进班、进课堂,与师生零距离接触。
学习中,我们通过看、听、谈、互动等多种形式,领略了育才教育集团下属的育才本部和以信息化管理为特色的南溪山小学各自的风采,让我们学习到高规格的学校管理经验,让我们体验到了名校教师们的风采。
所到之处,都令我受益匪浅。
一、参观与学习考察的第一站是桂林七星区育才小学。
该校以“‘璞’文化”的办学理念,塑造“吸引教育”的教育集团精神核心,培养大批“育才小能人”和“育才特色教师”,旨在办成令人向往的、吸引人的学校,把教师培养成令人敬佩的、吸引人的育人专家,把学生培养成“公民意识、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三强的人才;构建有较为完善的办学设施、精致有韵的校园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积淀,适合师生发展的魅力和谐校园。
学校“融合创新、共享、学校共建、合作共赢”,在原有基础上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育才小学实施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师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育才特色教师”被选送电视台“非常6+1”展示风采。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才小能人”被教育厅推选到电视台“金螺号”栏目与鞠萍姐姐共同录制节目。
该校是教育部“校长影子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基地学校,国家级课题“基于络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基地。
近年来,该校获得了广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校本教研先进单位,桂林市安全教育先进单位、桂林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桂林市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诸多荣誉。
学校历史虽短,但特色已显,真的不简单!这说明: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领者本身,如何管理在于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和脚踏实地的实践。
第二站是南溪山小学。
南溪山小学位于桂林市繁华的中山南路,南临风景秀丽的南溪山公园。
学校创办于1961年,占地1.35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是理想的育人环境。
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1 名学生,72名在职教职员工,其中有小学高级教师51人,大专学历以上教师46人。
该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办学目标:创一流教育环境,育全面发展学生。
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向社会承诺:关爱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每年都有学生在国家、自治区、市、城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同时为自治区技巧队、体操队输送了多名人才。
年经广西小教研究中心、小教培训中心审核,确认本校为“广西小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学校。
年,高质量地通过了自治区“普实”验收。
在美丽的校园中,那绿茵茵的足球场,宽敞明亮的教室、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微机室……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摇篮。
二、收获与感悟1.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考察中,我们所接触的两位校长都十分了解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改革发展信息,十分熟悉教育政策法规,都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超前,办学思路清晰,学校定位准确。
李白燕副局长认为,教育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相应的人力,继而提升千百万家庭生活的质量。
生命的价值在于拥有理想和希望,学校的魅力在于帮助儿童学会独立、尊严、平等地生活在世界上。
为此,她提出“生本教育、吸引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给学生创造活动和发展的舞台,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一人一品”、“一人一特”、“一特一优”的目标,努力办学生终生怀念的学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南溪山小学秉承赏识教育理念,倡导“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
2.尊重学生的生命与个性,重新建构学校课程。
为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探究问题,实施因材施教,育才小学推行了新的课程结构:基础规范课程和自我设计课程。
学校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及其他力量合作编制出了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提高学生素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在这方面,我校亦有类似的举措,但还未成熟,还没有坚持好。
把课程建设好、完善好、开设好,这应该是我们考察的一个重要收获。
3.扎实推进教学改革,靠科研促提高。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
一所学校正是在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日一日地积淀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有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情怀和毅力。
育才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丰硕,七个“xx”科研课题喜获结题;集团内自治区八桂名师、自治区特级教师、桂林市拔尖人才、桂林市优秀教师、桂林市优秀班主任和70多位育才特色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迅速。
4.目标管理精细化,项目负责人人抓。
规范化的管理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保证。
南溪山小学抓常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使学校管理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发掘自己团队的优势上,不断激发教职员工自觉为学校发展做贡献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把自己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
学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目标管理的项目负责制,创建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局育人的工作氛围。
学校形成了项目负责的管理络,激发了每位教师、每名学生做学校主人的意识和行动。
借助学校优势媒体——络教育平台,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络。
让老师、家长和校长在键盘键探讨家庭扬长教育方法屏幕前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真正做到无界交流,提高了家长扬长教育的家教水平,真正打造了教育的合力。
三、反思与提高1.从提升校长教育理念抓起,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
办好学校,提高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关键取决于教育行政和教师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其中首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为此,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切入点,不断提高行政和教师的素质,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各个学校,从行政到每一名教职工,都应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理念和教育管理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教育“经营”的意识和观念,增强教育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尽快实现由单一的被动的管理学校向主动的“经营”发展学校的角色转变。
要继续办好各种论坛,搭建促进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深入实施“扁平式”管理,推动校长的专业化成长。
要充分利用“四讲一树”教师教育活动,强化对所有教师的培训,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素质,尽快使他们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2.持续打造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营造培育人才的“肥沃土壤”。
这次考察的两所学校,都令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
小校园,“大文化”。
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些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
这一方面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了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工作的层次性、科学性和长效性。
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色彩的校园文化,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展示了当地校园建设特有的风采。
学校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一所学校多年的积淀,是从学校内部不断培植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
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倡导者。
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做一名读书人、文化人;要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建设。
通过制定规划、机构改革、人才流动、考核评价等管理手段来促进和体现学校文化;将学校努力打造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出名师、育名生、办名校。
3.深化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和打造特色。
课程建设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是衡量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
要立足学校的实际,立足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规律,开发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
制度建设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要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要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把“生本理念”、无效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反馈矫正、自主互助课堂等教学策略落到实处。
4.加强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学习借鉴两所学校“科研领先”、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经验,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培养锻炼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专家引领,并不能在每个学校都具备。
要在聘请高素质外地专家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本土”,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引领。
学校要更加注重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大力推行“以理论学习、行动研究、专题讨论、同伴互助、自我们反思为主”的教研活动方式,通过制定目标、评比激励,不断诱发教师队伍的内驱力,引导教师朝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方向不断努力。
营造互帮互助、互相激励的氛围,大家比学赶超,既合作又竞争,使校本研训真正有理念、有内涵、有载体、有实效。
5.加强“四园”建设,努力打造精品学校。
考察中,我深刻感受到,两所学校的校园建设如同教育发展一样,不仅“小中藏大”,而且透出一种朴实、自然和率真的氛围。
学习他们的经验,深层的东西要学,表面的东西也要学。
相比较而言,我校正待发展中,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缺乏的是特色和层次。
为此,我们要在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强“四园”建设,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为“生动活泼的乐园、积极求知的学园、充满亲情的家园、陶冶情操的花园”,真正做到让墙壁说话、花草开口,使学生心灵随时随处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个校长正是在一点一点的学习、一日一日的探索中不断成长的,需要一个又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的引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考察活动虽已结束,学习落实却刚刚开始。
我将不断努力,使自己的学校管理工作有新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