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2001年将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2002年为“林业生物多样性”(Forest Biodiversity)2003年为“生物多样性和减贫-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004年为“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2005年为“生物多样性——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2006年,联合国将其确定为“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
作为对此的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月9日宣布,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将以“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
2007年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2008年为“生物多样性与农业”2009年为“外来入侵物种”2010年“生物多样性促发展、促减贫”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分别是:1、物种多样性2、遗传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的定义•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代表一群在形态、生理、生化上与其他生物有明显区别的生物。
通常这群生物之间可以交换遗传物质,产生可育后代物种的命名•双名法: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首创。
在他的巨著《Species Plantarum》(《植物种志》,1753)中首次使用。
•双名法的优点:–1、统一了全世界所有物种的名称,在国际上通用,便于科学交流。
–2、提供了一个亲缘关系的大概。
遗传多样性定义,突变•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和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遗传物质的改变——突变(mutation)。
突变可以分为两大类:•(1)基因突变:碱基的插入、缺失等。
•(2)染色体变异:染色体重组、易位、交换、缺失、反转、重复等。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包括:•(1)形态学:以形态学性状为主的表型分析。
•(2)染色体:研究染色体的变异来研究遗传多样性。
•(3)DNA序列:包括等位酶分析、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随机扩增多态(RAPD)分析、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以及DNA分析等等。
遗传多样性的一般规律●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大小有关;●遗传多样性与生境大小有关;●分布广的物种比分布狭窄的物种遗传多样性高;●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与动物个体大小呈反比;●濒危物种一般比正常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低。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定义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指的是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共栖(共生)、传粉、播种营养水平根据物种在生物群落中获取能量的方式,可将它们分类为4个级别: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原则丰富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如热带地区应该首先受到关注。
特殊性:单型种或某些目、科或属的唯一代表种比广泛分布的复型种更值得重视。
同样,稀有种栖息地或生存着特有种的生境比广泛分布的栖息地或生存着普通种的生境具有更高的优先度。
受威胁的程度:受威胁严重的地区应该具有较高的优先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濒危物种比易危物种、易危物种比稀有物种、稀有物种比数量下降但未列入IUCN名录的物种具有更高的优先度。
经济价值: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是在“数量”上相近。
但其现实的和潜在的用途有很大差别。
对热带国家的那些消失后会对人类产生最严重不良后果的基因、物种、或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优先度。
关键种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是指其一旦灭绝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并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某一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的物种。
确定关键种的重要含义•一个关键种从群落中消亡会导致许多其他物种的丧失;•为了保护某个特别有意义的物种,有必要把与它有关的关键种保护起来;•如果一个群落中的少数关键种已被识别出来,它们就应该被小心的保护起来,特别是在该地区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时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一般规律●越接近热带地区,几乎所有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就越高;●海洋物种与陆地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相似●C、在决定物种丰度的分布格局中,历史因素也相当重要。
●D、物种的丰度的格局还受地形、气候和环境局部变化的影响。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物种丰富。
(2)特有属、种繁多。
(3)区系起源古老。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中国生物多样牲所受威胁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主要有:现存森林面积狭小、碎裂分散。
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
对动、植物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不断发展的大气污染也构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外来物种入侵日益增多。
采矿活动引起的植被破坏、土壤和水体污染,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沿交通线的噪声等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2、对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主要是:过度捕捞。
盲目引入外来鱼种。
环境经济学:把经济学、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制定整合到一起。
并且包含了经济分析中生物多样性的评估。
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组分进行评估的方法。
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在进行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估时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直接使用价值。
它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实物价值非实物价值第二种为间接使用价值。
第三种为潜在使用价值。
保护水土资源保持水源、防止缺水、预防水灾、防止水土流失土壤肥力的养护自然植被通过改善土壤的化学结构、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此外,森林可以使空气中的部分元素转移到土壤中,比如固氮作用。
水土保护的其他作用防止沙漠化、稳定海岸、固炭作用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处理当今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所有科学的综合。
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的灭绝,遗传变异的丧失,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物学的目标一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二是发展实用的方法来阻止物种灭绝,并力图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
保护生物学的基础思想(1)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
(2)种群和物种在不恰当的时间绝灭是坏的。
(3)生态复杂性是好的。
(4)进化是好的。
(5)生物多样性具有内在价值。
保护生物学未来研究方向(1)小种群生存概率;(2)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3)物种濒危灭绝机制;(4)生境破碎问题;(5)自然保护区理论;(6)立法与公众教育。
物种的灭绝A、全球灭绝:包括灭绝和野外灭绝两种情况。
灭绝:当一个物种不再有活着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时,如黑眼纹虫森莺(。
野外灭绝:一个物种仅有的个体在圈养或者其它人类控制的条件下生存。
如富兰克林树。
B、地区灭绝:一个物种在其曾经生活过的某个地方再也没有被发现,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仍有发现。
如美洲埋葬虫曾经分布于北美洲从东部到中部的广大地区,现在除了彼此远远隔离的三个地区外.在其它地区均灭绝了C、生态灭绝:一个物种虽然存在,但是其数量已经减少到其对同一群落中其它物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如华南虎。
灭绝的原因人类引起的大规模混乱已经改变、恶化和破坏了大面积的景观,促使了物种甚至整个群落走向灭绝。
人口数量指数级的增长,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一直在增加,从而引发了下列生物多样性遭受的威胁:A 生境破坏B 生境破碎C 生境退化和污染D 过度开发E 外来种的引入F 疾病的加速扩散传播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主要威胁一、生境破坏生境消失被确认为是大多数目前正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遭受的基本威胁,而对无脊椎动物,植物和真菌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表)对许多野生物种来说,它们原有生境的大部分已经被破坏,而现存生境中也只有极少部分得到保护。
二、生境破碎生境破碎是指一个大的、连续的生境区域不但面积缩小,而且被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片断的过程。
生境破碎可能限制物种潜在的散布和移殖能力。
生境破碎可能降低土著动物觅食的能力。
生境破碎把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群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亚群,每一亚群局限在一定的区域,从而使种群陷入衰落和灭绝的境地。
三、生境退化和污染最微妙的生境退化就是环境污染,其最普通的原因就是工业和人类居住地释放的杀虫剂、化学品和污水,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以及由被侵蚀的山坡沉积下来的淤泥。
污染对水质量、空气质量甚至地区气候的全面影响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威胁到生物适应性,而且因为它影响人类健康温室效应地球的大气是由氮、氧及一些微量气体组成。
太阳辐射进入地球时,大气层几乎可以让它穿透过去;地球也放出长波辐射,但地球的长波辐射却会遭到大气层中某些微量气体的选择吸收。
这些微量气体选择吸收了地球的辐射能后,有都分会再反射回到地球,因而使得大气保存了部分辐射能,于是造成地球的温度比其辐射平衡时的温度高, 大气中因为有这些微量气体选择吸收了地球的长波辐射,并能够保存部分辐射能,因而可以使地球温度升高,我我们称这种作用为大气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已有清楚的迹象表明生物多样性开始在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反应生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包括地理分布的改变生理发生改变生活周期发生改变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生物学的改变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已经受到影响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沿海洪水将会泛滥地表坍塌河口三角洲的淹没将影响人类活动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已经低于海平面的地方(如爱尔兰)的影响更是巨大小岛屿国家很有可能被淹没本地物种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内(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内,或在没有人类直接或间接引入或照顾的情况下而可以出现的范围内)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外来物种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种引入的途径欧洲的殖民地化、无意传人、自然传入、外来入侵种生物入侵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对于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2)摧毁生态系统(3)危害植物多样性(4)影响遗传多样性外来入侵生物的控制方法(1)人工防治(2)机械或物理防除(3)替代控制替代控制主要针对外来植物,是一种生态控制方法,其核心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用有经济或生态价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