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炸药的爆轰理论
炸药径向间隙效应
视频1 视频2
可采取选用爆速大的炸药和大直径药 卷及坚固外壳等措施,实现稳定爆轰。
视频1
视频2
七、爆速的测定方法
炸药的爆速是衡量炸药爆炸性能的重 要标志量,也是目前可以比较准确测定的 一个爆轰参数。
测量方法 (1)导爆索法 (2)电测法 (3)高速摄影法
视频1 视频2
l
h
导爆索法测爆速
一、冲击波的基本概念
1、压缩波基本概念
P P
P1
P0 x
均 匀 区
扰 动 区
未扰 动区
P0 x
视频1
视频2
在无限长气筒活塞右侧充满压力为P0 的气体,当活塞在F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 时,活塞右侧气体存在三个区域: 压力为P1的均匀区 压力介于P1与P0之间的扰动区 压力仍为P0的未扰动区
视频1
视频2
视频1 视频2
2
1 0
使介质运动的力是波阵面两边的压力差 PH P0 在单位时间内流进波阵面的介质质量为 0 ( D u0 ) 其速度的变化为 ( D u 0 ) ( D u H ) u H u 0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PH P0 0 ( D u 0 )( u H u 0 )
已反应的药包
视频1 视频2
未反应的药包
1)炸药达到稳定爆轰前有 一个不稳定的爆炸区。
2)在特定的条件下,每种 炸药都会有一个不变的炸 药特征爆速Di。 3) 每种炸药都存在一个最 小的临界爆速Dc。波速低 于Dc后,冲击波将衰减为 音波而导致爆轰熄灭。
炸药包在冲击波激发下的爆轰过程
视频1 视频2
(2)爆轰波模型
H ( D u H )[ E H
1 2 (D uH ) ]
2
视频1
视频2
考虑波阵面两边的介质状态,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外 力为: A右边的未扰动的介质压力 P0和A左边的压力 PH , 前者所做的功为 P0 ( D u0 ) ,而后者所做的功为PH ( D u H ) (因作用力和运动方向相反,故为负号)。 因为在爆轰过程中爆热转化为爆炸产物的内能,而 它本来是贮存于炸药中的,故炸药的总内能E0。可以表 示为炸药的内能E0和这部分化学能Qv之和,而爆炸产物 的总内能EH,即为该状态下的内能,故能量守恒方程可 以写为:
H
uH
D
cH
3 4
D
D 0
2
H
4 3
0
V
视频1
视频2
从上述公式可知: 1)反应产物质点速度比爆速小,但随爆 速的增大而增大; 2)爆轰反应结束瞬间产物的压力取决于 炸药的爆速和速度; 3)爆轰刚结束时,产物的密度比原炸药 的密度要大; 4)爆轰结束瞬间的温度不是爆温,它比 爆温高。
视频1 视频2
t1 t 2
由于侧向扩散的严重影响,有效反应区宽度大大缩小, 能量损失很大,爆轰波的传播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补充而 迅速衰减直至爆轰中断,形成不稳定爆轰。
视频1 视频2
t1 t 2
侧向扩散影响到反应区中炸药的化学反应过程,有 效反应区宽度小于炸药固有的反应区宽度。能量损失增 大,反应区释放能量减少,爆速和波阵面压力下降。如 果波阵面压力还足以激起其前沿炸药薄层发生化学反应, 并为爆轰波稳定传播提供足够的能量,那么,爆轰波仍 能稳定传播,但爆速低于理想爆速。
视频1 视频2
4)径向间隙效应 管壁、孔壁与药包之间的径向间隙, 影响了爆轰波稳定传播之作用。其影响因 素有:径向间隙的大小、管壁强度、炸药 性质等。 当径向间隙为10~15mm、管壁强度大、 炸药极限密度低时,径向间隙效应明显。
视频1 视频2
爆生气体 炮孔
P
C
D
未反应的炸药
孔内空气冲击波速度C > 炸药中爆轰波速D
就同一种炸药而言,随着药包直径的减小,有效反应 区宽度也相应缩小。当d<d临时,侧向扩散影响严重,有 效反应区大大缩小,成为不稳定爆轰。
视频1 视频2
当d临<d<d极时,侧向扩散仍有明显影响,有效反应区宽度比炸药固有 反应区宽度略小,但有效反应区释放的能量还足够维持爆轰波以定常 速度传播,成为非理想稳定爆轰。 当d>d极时,药包中心部分不受侧向扩散的影响,爆轰波以最大速度 传播,为理想爆轰。
视频1
视频2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内能量的变化应等于外力 所做的功。介质的能量是其内能和动能之和,故单 位时间内从右边流入波阵面的介质的能量为
0 ( D u0 ) E0
1
2 ( D u0 ) 2
其中 E0 为未扰动介质中单位质量的内能。 同样,向左流出波阵面的介质能量为
视频1 视频2
2、理想爆轰和稳定爆轰
爆速是爆轰波的一个重要参数,用它可以分 析炸药爆轰波的传播过程。 (1)爆轰波的传播要靠反应区释放出的能量来维 持,爆速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反应区结构以及能量释 出的多少和释放的快慢; (2)爆速是目前比较容易准确测定的一个爆轰波 参数。
视频1 视频2
爆速D
非理想爆轰
不 稳 定 爆 轰
理想爆轰
避免不稳定爆 轰,力求达到 理想爆轰。
理想爆速
稳 定 爆 轰
临界 直径 极限 直径
理 想 爆 轰
药卷直径d
d极= (8~13) d临
图 炸药爆速与药卷直径的关系
视频1 视频2
3、侧向扩散对反应区结构的影响
扩散物前锋位置
有效反应区 膨胀波 阵 面
爆轰产物区
冲击波波阵面
EH E0
视频1 视频2
H
1 2
pH
p 0 v 0 v H
反应区
PH , ρH , u H
爆轰 产物区
2
2
P H , ρH ,
(D uH )
1 0
1 0 1 0
波阵面
u0=0, P0 , ρ0 未反应 炸药
D
u0 D0
2
, P0 , ρ0
波阵面静止(坐标变换) 爆轰波以爆速 D在药卷中传播,当药卷截面积为S时, 在时间 内进入0-1面的炸药质量为 0 D t S t 坐标变换后,未反应炸药以 D 进入0-1面,在时间 t 内进离开0-1面的炸药质量: H ( D uH ) t S
视频1
视频2
2、冲击波 (1)冲击波的形成
如图(下页),当时间为t1时,气筒中气体 状态如前所述,当活塞的运动足够快,大于气体 的音速c时,因气体中的音速c与其压力P成正比, 扰动区内左侧部分音速c高于右侧部分。
当t2至t3,从t3至t4,扰动区渐渐缩小,直 至消失。在t4情况下均匀区与未扰动区直接接触, 形成了冲击波。
爆轰波是在炸药中传递的带有反应能以补充 能量稳定的特殊冲击波,是爆轰作用的激发源。
由捷里道维奇、诺依曼和达尔林各自独立提 出的爆轰波结构模型如图(下页)所示,称为ZN-D模型:前沿为压力P1的冲击波波阵面(图中 粗线),阵面后为化学反应区,反应区结束时压 力为PCJ,一般PCJ = P1 /2,压力为PCJ的阵面 称为契普曼- 儒格面(CJ 面),CJ 面之后经过一 个过渡段,爆生产物变成高温高压准静态气体。
H ( D u H )[ E H
1 2 ( D u H ) ] 0 ( D u 0 )[ E 0
2
1
2
( D u 0 ) Q v ] P0 ( D u 0 ) PH ( D u H )
2
视频1
视频2
EH E0
1 2
( p H p 0 )( v 0 v H ) Q v
图4-16 不同药包直径侧向扩散对反应区结构影响示意图 (a)不稳定传爆;(b)非理想爆轰稳定传爆;(c)理想爆轰 l-反应区宽度;l-有效反应区宽度
视频1 视频2
六、影响稳定传爆的因素
影响稳定传爆的因素
1)药包直径 如上述,要使t1>t2(炸药中心颗粒向 周边扩散的时间t1≥炸药颗粒反应时间t2) ;
D药
视频1 视频2
l 2h
D索
D药
L t
电测法(爆速仪)测爆速
视频1 视频2
五、稳定爆轰的条件
1、反应区化学反应机理
(1)整体均匀灼热机理
适用于不含气泡或其它掺合物的均质炸药。在冲击 波作用下,邻接波阵面的炸药薄层均匀地受到强烈压缩, 温度迅速上升,产生急剧化学反应。
(2)热点局部灼热机理
适用于不均匀的炸药。在冲击波作用下,化学反应首 先是围绕热点开始的,然后进一步发展到整层炸药。
(2)压缩波的定义 扰动传播后,使介质状态参数(P、ρ、 T)增加的波称为压缩波。在均匀区与未扰 动区之间,存在过渡的扰动区。
视频1
视频2
(3 )压缩波的特点 1)其介质质点运动方向u与 波的传播方向c相同; 2)其压力的增加是连续的。
视频1
视频2
(4)波阵面 介质中已受扰动区和未受扰动 区的界面。 (5)波速 扰动波沿介质传播的速度,也 就是波阵面的传播速度。
视频1 视频2
P
t1
t2
t3
t4
P0
t1 t2 t3 t4
视频1
F
视频2
(2)定义
冲击波是其波阵面有陡峭的前沿,介 质压力在波阵面发生突跃上升。炸药爆炸
后在介质中产生的传播速度高于介质声速 的一种压缩波,
经长距离传播后,压力上升逐渐趋于 平缓或下降,冲击波最终将衰减成声波。
视频1
视频2
(3)性质 1)其波速D大于介质音速C; 2)其波阵面是完全陡峭的,在此面 上介质参数突跃升到最高值;
3)冲击波的速度同波的强度有关。
4)没有外界能量的支持,冲击波 传播因消耗能量而逐渐衰减为音波 而趋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