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热系统现状与发展2018

供热系统现状与发展2018

改善保温不良建筑的围护结构 适度发展燃气、电能、生物质等清洁燃料供热
,合理采用热泵等新技术供热
长江流域城镇采暖
目前实际能耗远低于北方城镇 (3 — 20 kg标煤 /m2)
能耗低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时间、部分空间和较低 的室内温度
目前有些地区开始实施集中供热,造成实际能耗 增加 3~5 倍
问题: 是应维持现状还是发展集中供热?应采用那 种方式?
由于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加剧,城市能源结构需要 调整,供热行业出现许多新问题。
中国现有房屋建筑数量巨大
中国城乡既有建筑面积达
600亿m2
中国人口13亿
平均每人46.1 m2
美国住宅建筑面积 商用建筑面积 美国人口2.9亿
185.5亿m2 68.3亿m2 平均每人87.5 m2
到2020年我们还要建造约300亿m2的建筑
19
集中供热近期相关政策
《热电联产管理办法》发改能源[2016]617号 《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能源 [2016]565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 通知》[2016]855号 《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 的指导意见 》鲁环发[2015]98号 《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的意 见》鲁政办发〔2016〕16号 《山东省供热条例》2014年
积极发展燃气、电能、热泵、生物质等清洁、分 散供热模式,在改善舒适性与节能间实现平衡
我国城镇供热发展
我国大多数供暖地区以煤作为供热的基本能源, 适当地辅以天然气、电能、可再生能源等。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与可利用的能源条件各异, 各技术均有其自身的应用条件,不能一概而论。
考虑当地条件、能源结构 、环境控制、经济等 因素
大规模建造房屋本来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但大量 建造高能耗建筑,又会过多地消耗能源,同时严重 污染环境,致使国家能源无法支撑,环境受到破坏 ,后果不堪设想,却又与我们的初衷完全相悖
建筑目标: 2020年实现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 造,新建建筑东部地区要实现节能75%,中部和西部 也要争取实现节能65%.建筑节能效果总体上接近 发达国家21世纪初一般水平。
常用能量相互转化示意图
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生物燃料、核燃料等)
锅炉 燃烧炉 反应堆
燃料电池
热能
水能 水轮机
发电机
风能 风车 机械能 电动机
电能
太阳能
光伏发电
热能来自那里?
煤炭 、石油、天然气 、生物质
窑炉
烟气、热风
锅炉
蒸气、热水、导热油
电(热力发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潮汐发电等)
供热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及供热新技术
主要内容
供热系统的特点与发展状况 热源的现状与发展 热网的形式与运行调控 用户热计量及控制 供热系统建议与讨论 我国供热发展重点
一、供热系统的特点与现状
供热系统: 按照热用户的需求(数量、质量),将热能从
热源安全、经济、清洁地输送到用户的系统
1、关于热能
《热电联产管理办法》
第三条 热电联产发展应遵循“统一规划、以热定电、立足存量、结 构优化、提高能效、环保优先”的原则,力争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 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20万人口以上县城热电联 产全覆盖,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利用高效、供热安全的热电 联产产业健康发展格局。
季节性热负荷:采暖、通风; 常年性热负荷:生产工艺、生活热水供应
供热事业发展目前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建筑物不断增加,采暖建筑的比例 不断提高,供热地区迅速南扩,民用采暖能耗总量迅速增 加。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的深入,高耗能产业不断向 工业园聚集,工业热负荷(蒸汽负荷)对集中供热需求不 断增加
电加热(电锅炉、电暖器、电热膜)
压缩式热泵(空气源、水源、土壤源、污水源)
太阳能
集热器
蒸气、热水
地热能
深层地热能
浅层地热能(空气源、水源、土壤源热泵)
核能
核反应堆
蒸气、热水
供热系统
热能产生设备(热源) 热能输送设施(热网与附属设施) 热能转换与利用设备(换热器 、散热器等)
管网运行调节水平不高,水力和热力失调严重,系统存 在严重冷热不均。采用大流量、小温差不经济运行状态 。
供热系统管理手段落后,系统缺乏必要的自动检测手段 和调控能力。
分户热计量由于政策、技术、投资、维护等原因,推广 工作面临困难,没有很好发挥其节能作用。
用户放水多,跑冒滴漏多,系统补水量大。
------
热泵、太阳能等
单位: 每平米建筑每采暖季的能耗
北方城镇采暖发展
扩大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比例
城市管网的输送容量限制 城市周边新建电厂位置的限制 发展垃圾和生物质能等多种热源
通过“热改”降低过量供热率
必须实现分户的室温调节,在此基础上按热量收费 供热的补贴和社会保障体制 供热公司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热源
管网
热用户
供热系统的方式
分散供热 集中供热 城镇以集中供热为主以分散供热为辅 考虑当地条件、能源结构 、环境控制、经 济等因素
热负荷的类型
供热系统的热负荷一般包括生产工艺、采暖、空调 、通风、生活用热水供应等热负荷。
工业热负荷:生产工艺用热,厂区采暖、通风, 热水供应;
民用热负荷:居民和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调、通 风,生活热水供应;
各种采暖方式的能量流程
0.1GJ
循环泵
0.01GJ
循环泵
大型区 域锅炉

0.5GJ
城市 管网
管网损失
热力 站
0.01GJ
管网损失
楼间不平衡损失
0.03GJ
过量供热损失
建筑 入口
建筑采暖 需求
热电 厂
0.49GJ
小区 锅炉房
0.38GJ
0.35GJ
全楼集 中采暖
家庭独 立采暖
散煤炉、型煤炉、燃 气壁挂炉、电加热、
热能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主要驱动 力
热能在能源利用中具有核心地位(80%以上能源需要 通过热能这种形式直接利用或加以转化利用)
大部分热能是二次能源(需要其他形式能源转化而来) 热能是一种特殊商品(与水、气、电、煤、油不同)
载热介质
蒸气(工业热用户) 热水(民用) 空气、烟气、导热油等
我国供暖区域发展
供暖区域有向南方扩展的趋势
从北向南… 从寒冷地区向夏热冬冷地区
13
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
14
目前供热存在的问题
建筑物保温性能差、耗能高。中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 耗达到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
供热以煤炭作为 主要能源,特别是大量小型燃煤锅炉供 暖热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