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于在于(管理)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3.一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教育管理心理学)4.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观察法)5.搜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客观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7.实验法中,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的方式是(自然地)8.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
这一优越性属于(实验法)9.关于实验法的不正确说法是:研究者(可以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10.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观察)11.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的收集等方法都是(调查法)12.谈话法分为两种,即(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13.采用标准化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14.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问题)15.“治物者不于物,于人。
治人者不于事,于君。
”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早以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人)16.“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是人的(社交需要)17.根据“社会人”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的因素)]18.“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的措施”这种管理思想提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是(“复杂人”的假设)19.“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工作环境和条件)20.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哪一种认知偏见(第一现象)21.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哪种认知偏见的反映(情感效应)22.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哪种认知偏见(光环效应)23.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的是以下哪一种(近因效应)24.“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属于人的哪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25.所谓“无关不贪。
不上不奸”属于人的哪一种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26.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
这是什么效应(社会刻板印象27.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学习效果最差。
这是什么现象(近因效应)28.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出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
这是什么认知偏见(情感效应)29.以下哪一方面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活动)30.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什么因素(决定)31.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什么条件(基本)32.“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33.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
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34.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
这是什么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35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不喜欢的学生估计过低,把比较喜欢的学生估计过高。
这是什么原因(近因效应)36.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什么原因(近因印象)37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
这是属于哪一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38.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39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激励作用最小的是()40.下列因素属于双因素理论中定义的激励因素的是()41.目标在人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4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需要)43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起作用是通过(模仿来实现)44“以牙还牙”是个体受挫后一种行为反应,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45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的方式是(投射作用)46个体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使其出现返童行为,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47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与衷的挫折行为反应是(冷漠)48“酸葡萄”作用讲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作用)4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的动机重复某种无效动机,这种挫折反应方式是(固执)50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在记忆和意识之外的挫折反应形式是(压抑作用)1、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是对人的管理。
2、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3、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4、1911年,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泰勒被西方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5、行为科学理论的早期称为人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
根据霍桑实验总结,梅奥于是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6、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管理心理学正式问世。
7、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有:“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复杂人”的假设。
8、教育管理中的认知偏见的种类: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
9、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榜样激励、领导行为激励。
10、教育领导者发现所属职工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应采取的临床手段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11、领导者在智力方面的品质:(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影响领导者工作的重要的智力品质(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领导者最宝贵的智力品质。
12、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脑力激荡法。
13、教育组织中角色结构的特点是:教育角色的多重性。
14、组织文化的层次包括:(1)精神层(内隐层次)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
(2)制度层(中间层次)如企业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职工代表会制、按劳付酬的分配制等。
(3)器物层(外显层次)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
15、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价值观念、组织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方面等。
16、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领导率先示范、舆论积极导向、骨干带头,蔚然成风、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17、教育组织变革的症候:决策失灵、沟通阻塞、功能失效、缺乏创新。
名词解释: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2、认知的含义:(1)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认知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
3、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到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式效应。
5、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持续性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中。
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6、奖惩激励:即利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进行激励,包括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
7、惩罚激励: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与批评,使人清除这种行为。
8、挫折: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9、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10、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
11、教育工作者态度的含义: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
这种评价包括工作的满意感、义务感和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12、教育群体动力:是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使所表现的行为反应。
13、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他使人们倾向于作出群体所认可或可接受的行为反应。
14、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向心力),是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15、群体舆论:是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
16、人际关系:(1)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3)他是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状态,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
17、教育群体的竞争:指在教育组织内,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竞争活动。
18、领导: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他是处理人与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关系的行为过程,也称领导行为。
19、什么是教育决策: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被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满意)方案的过程。
20、教育群体决策的含义: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21、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含义: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
22、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群体对扮演某种角色的人们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应表现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期望和希望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称的行为方式。
23、教育者的角色期望:是社会或群体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那些符合其教育角色的期望和希望,即社会、学校期待和希望他所应具有的特定行为。
24、角色规范:是指社会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25、教育者的角色规范:指社会和教育群体要求教育人员在工作中所应达到的行为模式。
既对教育者的行为规定。
26、角色行为:指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27、教育者的角色行为:是与一定教育角色相联系的实际行为,既指个体承担教育角色时能根据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28、组织文化:又叫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开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