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主要特征: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它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成果。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类型:4.区域各要素空间分布形式:5.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的。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诸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划分:4.产业结构差异:(1)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2)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差异:5.区域产业划分:一个地区的产业,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划分为三种产业:【课堂探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我国一些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
答:不是。
产业结构一般代表比例关系和产业地位,并不代表发达程度。
【课前预习】一、区域发展1.衡量指标2.区域空间演化(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为、历史文化等;(2)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二、区域发展阶段续表【课堂探究】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有何特点?答:第二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课前预习】一、四大地区的差异1.四大地区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二、南方与北方三、西部大开发1.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放开发。
3.发展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
4.限制条件: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意义:(1)可以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2)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一、区域经济联系1.当代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它一般在国家主导下进行,或者通过地方政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协商联系而形成的。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原因:自然资源地区分配不均。
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工程:(1)南水北调天津等地区。
背景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90%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区,而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短缺,能源消耗量相当大。
线路北线工程中线工程南线工程输电线路能源类型火电:内蒙古、山西、陕西;水电:黄河上游水电为主火电:云南、贵州;水电:珠江上游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运输线路将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的煤炭资源运送到华东、华南等沿海地区1.作用: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我国的产业转移: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
在此过程中,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小。
【课堂探究】1.产业转移的类型、方向和目的:【课前预习】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3.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8%。
【知识拓展】A.荒漠化——地球的“癌症”: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活动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
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
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
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消失,都称为荒漠化。
B.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荒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C.广义的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D.荒漠化的分类: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课堂探究一】I.查阅《中国地形图》,列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答: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北温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北。
从自然环境特征上来说,西北地区东部为平坦的高原,而西部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河湖少,且多内流河,土壤为荒漠土(疏松的荒漠土壤),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太阳辐射强,而且多大风,植被由东向西可表示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
II.根据“荒漠化的分类”,我们可以指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属于风蚀荒漠化。
III.根据教材第37页-阅读(第1~3段),试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怎样关系? 答:地形阻挡水汽、河湖少、疏松的沙质土壤(主要物原)、气候干旱多大风(主要动力)、植被稀少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主要阻力),是加剧干旱程度的因素。
IV.根据教材第37页-阅读(第4段),试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答:①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如呼伦贝尔草原)、乱砍滥伐(如塔里木盆地)、盲目开垦(如科尔沁沙地);②水源破坏:超量开采地下水和水资源利用不当(如塔里木河下游和弱水);③施工破坏:工矿开发、居民用地和道路建设(如东胜、准格尔煤田);④实质是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的恶果。
二、荒漠化的危害1.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上亿人面临丧失土地的危险。
2.危害:(1)经济:造成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经济损失巨大;(2)社会:造成饥荒和贫困,危害人体健康,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出行;(3)生态:为沙尘暴提供沙源,使气候恶化。
三、荒漠化的防治1.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家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1)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具体措施:①生物措施:用植物固沙和恢复天然植被,在沙地上用飞机播种林草,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封沙育草等;②工程措施:用草方格防沙固障固沙,防止沙丘移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③管理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课堂探究二】I.列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分布地区:答: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低山丘陵)盐渍化(华北和西北等灌溉农业区)石漠化(云南、贵州等地的喀斯特地貌)II.综合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参考《地图册》第120~121页)课 题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导学案 学 科 地 理课 时 16~18 使用时间 设 计 者教研组长审 核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2.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掌握湿地综合治理的措施。
以我国洞庭湖区为例,归纳如何保护湿地资源。
【课前预习】 一、湿地的含义1.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分类:⎩⎨⎧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泊等米的浅海区、河流、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天然湿地:沼泽、滩涂63.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山地,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但是我国湿地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二、“地球之肾”——湿地的作用【课堂探究一】结合材料探究:湿地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将探究结果填入下表。
材料 2014年2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湿地日”,宣传主题是“湿地与农业”,宣传口号是“湿地与农业:成长中的伙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湿地的美称包括“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鸟类的乐园”等。
1.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天然湿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逐渐下降。
3.后果: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降低。
四、保护湿地1.破坏湿地的后果: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课堂探究二】以洞庭湖区为例,根据《中国地形图》以及教材第42~46页-阅读,完成下列表格。
课题 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导学案学科地理课时19~21 使用时间设计者教研组长审核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2.分析田纳西河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3.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基本内容。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归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经验。
【课前预习】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1.流域概况:位置中纬度的北温带,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内陆)水系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上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全长1 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地形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