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质量保障体系(2016_11_25)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质量保障体系(2016_11_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管理是完成各项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本专业在教学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采取“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两方面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全面提高本专业的教学管理质量。

一教学质量体系现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院对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加强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本专业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健全规章制度,实行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讨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形成了闭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了由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组成的全面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实现了对教学管理全过程的动态有效管理。

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加强选课制、弹性学制的推行力度,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发展,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改革了考核考试制度,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科研训练,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重视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应用服务,有效实施资源调配和过程支持,为专业综合改革提供支持与保障。

1.1 教学管理干部队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院长张郭军教授、教学副院长刘军教授、专业建设负责人同晓荣副教授的带领下,各类教学人员积极配合教学秘书张洁,构建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教学管理队伍。

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成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内在要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学校建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我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抓好教学质量,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一套比较齐全的规章制度。

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落实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一系列教学检查措施,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在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几年来我专业在教学管理实际中一直坚持严格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根据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对规章制度进一步进行了修改,使规章制度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和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需要。

2.严格监控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昕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检查及质量监控,教学过程始终坚持执行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同行专家听课互评:专家组随堂检查:撰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分析报告等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对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备课、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作业批改、辅导答疑、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了过程规范,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执行常态化的教学检查与评估专业在每个学期都坚持进行教学检查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常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管理活动,坚持每学期的三次教学检查工作,积极组织各类教学竞赛活动。

二教学质量成绩2.1 学生学习质量保证措施及成果人才培养质量除了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有关,也与学生的学风有着密切关系。

本专业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树立“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开拓途径,坚持聘请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班级新生导师,加强德育和智育教育的联系。

德育成效显著,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好,心理健康;在专业学习上,学生有了可以随时求助的对象。

为了让学生明确专业方向,了解课程体系结构,我院在每周新生入校后,都会安排教授进行专业知识普及讲座交流;在如何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知识及动手实践上,制定高年级学业优秀的学长给低年级的学生传授学习经验。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工办的老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学风建设,采取了不定期突击宿舍查看,坚持专业晚点名制度,对学习不够投入的学生进行感化教育。

总体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学风好,学习成绩普遍较好,热衷于动手实践。

但是,在工科课程学习上,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导致某些方面的学习有些薄弱。

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自主创新为目的的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

组建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和学科竞赛指导团队,深化推广学生科技竞赛与学风建设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推行至少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次高水平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自2011年起,组织、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计划项目,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成功申报国家级创新计划项目2项,省级创新计划项目4项,校级创新计划项目9项,参与人数90多人。

[1] 渭南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近三年在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以2013级84名学生为例,参赛人次52人次,获奖35人次。

学生文体活动部分获奖情况见表6所示。

2.2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研究,另外一类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品创意制作,其中部分同学是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从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来看,半数同学完成较好,部分同学则由于考研复习、找工作,导致在毕业论文上花的时间不够,完成情况一般,而极个别部分同学出现进展缓慢的情况。

在实践动手环节,除课程实验外,对于项目实践一类的实验,改革了指导方式与评价方法。

为让保证项目实践的质量,规定了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成立教师指导小组,采用集体演示讲解,制定多元主题评价方式,作品质量显著提高。

在实习工作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实习落到实处。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措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既是师范类专业又属于工程教育范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主流专业,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高,技术与方法发展更新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属性,确定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高起点进行课程建设。

(1)建设一流课程: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抓好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的建设,建设一流课程:2016年数据结构,2018年操作系统;建设1-2校级精品课程,争取再培育省级精品课程1门,建设4门优质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2)教材建设在坚持选用高水平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本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情况,编著有特色的系列教材,进一步优化教材体系,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建设,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调整部分教材,编写配套实验实训指导教材,出版自编教材1-3部,力争获优秀教材奖。

2.一流教师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达到“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一名博士、五名双师型教师”,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1)确定刘军、阴国富、李云飞为一流教师。

优先选派培养他们到国内进行培训、参加高水平教学研讨会,加强知识更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刘军、李云飞2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李云飞晋升教授。

(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活动,开展教学研究,鼓励申报教改项目。

(4)依据学校相关政策及规划,积极鼓励教师脱产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逐渐建设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相对稳定、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

(5)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积极培育学术研究团队。

一流教师建设总体目标一流教师建设具体目标:3.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考方式、分析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推广使用案例教学、举例教学、实践演练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逐步改善条件,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完成2-3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2项;教师人均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篇以上。

(3)大力推进按学期进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4.实践教学与学生培养。

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引领,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比重。

(1)形成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与实践、企业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层次的实践环节,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专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师范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和丰富的校企人才联合培养经验,强调学科交叉,融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实训和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探索和构建特色鲜明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3)积极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级2项。

(4)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教学模式建设。

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网络安全大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科技文体竞赛,丰富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能力。

各种奖励获奖3-5项;(5)完成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

一流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教学成果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双师”队伍培养具体目标实践基地建设目标学生技能竞赛团队建设目标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建设团队2016年11月2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