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解读
Ø 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增加值个位数增长将成为常态
2014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227991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7.0% ,低于 2013 年 9.7%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2015年一季度下滑明显,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6.4%。
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日渐为突出,依然存 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 强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2020年目标: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025年目标: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基本思路
以云计算、互联网为基础,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构筑我国制 造业网络化的创新平台。 存量部分:
在机械、电子、冶金、化工、 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集中度 不高且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遴 选和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转 制院所研发平台,构建共性技术 创新基地; 在航天装备、航空装备、石化 、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中度高 的行业,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技术 研发机构,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基 地; 遴选设立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 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开展关键 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为中 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辐射、转移 与扩散。
17
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但工业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很 大部分向两家日本厂商购买,伺服电机基本被欧美和日本企业垄断 ,国产核心部件在稳定性、寿命、精度、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巨 大差距,这些严重阻滞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
18
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2014 年 世 界 品 牌 500 强 , 我国内地仅有 29 个品牌入
德国工业4.0愿景:要做什么?
即将:工业3.9 现在:工业3.8
本地控制
实时通讯 数字化“复制”产品 与生产工艺 制造执行系统 工业安全解决方案 实施与决策主要由 “人”来完成 动态网络规则框架
将来:工业4.0
本地控制动态网络 扩展的复杂通讯系统 涵盖整个生产工艺和生 产设备的数字化模型 通过动态网络实现过程 优化 根据临时要求,自行配 置安全解决方案 由“人”定义决策规则 和框架
20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
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明显不足:高端设备多为进 口,高技术服务、原创新设计等中高端服务发展明显滞后。
21
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企业普遍欠缺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缺乏大型投资管 理和大型资本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我国已成为遭受贸易 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 发达国家加快谋划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劳工 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影响我国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
16
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我国研发投入总体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显落后。2013年我国研发 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达到2.08%,而美国2011年就达到3.2%;国 际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般为 2%-3%,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 投入强度不足1%,广大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就更为落后。
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 基本方针: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 结构优化 人才为本 基本原则:市场/政府 当前/长远 整体/重点 自主/开放
2.2 总体概况:“一二三四五八九十”
“一”: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 跨越。
“二”: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用
1.2 从国内看,经济转型内在要求。
站在新起点, 制造业如何打造竞争新优势?
新常态下怎样肩负“中国梦”新的历史使命? “四化同步”创造巨大需求空间--谁来填补?
独特优势?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支撑制造业由大到强
第一制造业大国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 2011 年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 1.9 万亿美元(现价), 美国为1.88万亿美元(现价);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 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产 量居世界第一。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
我们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三”:实施“三步走”战略,10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
“四”:四项原则(市场/政府 当前/长远 整体/重点 自主/开放)
“五”:五大工程
“八”:八项战略支撑和保障措施 “九”:九大战略任务
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十”:十个重点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电力装备 农机装备 新材料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航空航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2.3 工信部重点工作:五大工程(四横一纵) ------重要抓手,国家示范引导。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 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
不足并存。 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1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
从资源能源看,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 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 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 从环境压力看,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 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 从要素成本看,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 560万,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据波 士顿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 2004 年的14% 下 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
-建设体系化的
增量部分: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 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 药等前沿领域,遴选国家重点实 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 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等,组 建新型的国家级前沿技术研究中 心 新模式、新机制、市场化、产 业技术联盟方式,组建的制造业 创新中心,形成分布式、网络化 研究体系,填补长期以来我国关 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缺位,从国家 层面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外部性 支撑。 提高以智能、协同、绿色、大 数据为特征的创新设计能力。创 新设计共性技术、复杂系统先进 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软件
目录 1 2 3 4
为什么打造中国制造2025
打造怎样的中国制造2025 怎样打造中国制造2025 近期开展的工作
1.1 从国际看,
顺应当前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
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强化 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酝酿新的重大变革
案例: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2010年,《制造业促进 美国 法案》;2011年,《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 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 日本 2009年、2010年,《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和《日本制造业》 ;2013年,《创造新产业、新市场的倡议》。
德国 2013年,《德国“工业4.0”战略》。 英国 2011年,《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 法国 2013年,《新工业法国计划》(34个项目)。2015年,《新工 业法国》Ⅱ(9+1)。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工业强基工程
绿色制造工程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五大工程
凝聚各方资源,做实九大任务
工程之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解决抓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 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 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重点开展行业和跨行业领域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 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网络化。互联互通,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出了真正的大数
据,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应用的范围无所不及。各资源有效 整合利用、共享。平台经济体、共享经济
智能化。产业链、端对端的技术集成,灵巧制造。
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大、主攻强
国情、发展阶段: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20世纪初期, 福特汽车
22
目录 1 2 3 4
为什么打造中国制造2025
打造怎样的中国制造2025 怎样打造中国制造2025 近期开展的工作
2.1 指导思想和目标
主题: 主线: 着力点: 创新发展 两化融合 基础能力 集成水平
大型装备的集成 从研发设计到生产、 管理、销售、服务全 产业链的集成 产品与产品之间端到 端的集成
选,远低于美国、法国、
英国和日本。 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 占比不到 0.5% ,“标龄” 高出德、美、英、日等发 达国家1倍以上。
19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
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 过大,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 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 突出。 以钢铁行业为例, 2012-2014 年, 产 能 利 用 率 分 别 为 72% 、 74.9% 和 72.2% 。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 降,目前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上徘 徊于盈亏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