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级公开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市级公开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模块内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又与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紧密联系。

在模块间与必修1的“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联系密切,与选修3的生态工程又直接相连。

2.考情分析
该部分知识为各地高考热点内容之一,从考查形式上看,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

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学生对“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相关内容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然而,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效地将过度放牧、草场沙化,沼气池,田间除草等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另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缺乏整体认识,尤其缺乏系统分析思想;学生构建模型的能力仍需加强。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计算。

⑶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一条具体食物链,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⑵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用于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

⑶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概念模型,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本节教学以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切入点,采用“问题驱动课堂”的方式,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进行讨论、质疑、分析、总结,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而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识图解图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以及建立和解读概念、数学和物理模型等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数据和模型来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法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小组合作、构建模型等多种学习方法,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七、教学设计思路
八、教学过程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质疑: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讨论、分析,引导: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
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
有益的部分。

实例1.生态农业流程图:
分析:思路:“原料—产品—废料”“原料—产品—
原料—产品”生产模式的转变
原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注
意:无法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
实例2. 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
的病虫害的原理;草原生态系统应适度放牧,否则易造成草
原退化的原理等。

分析、总结“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讨论、回答
关注农业的发
展和生态农业

师生一起探讨
生产实践中所
应用的能量流
动的原理,并总
结出研究意义
培养学生关心
科学技术的发
展,关心社会
生活的意识和
进行生命科学
价值观的教
育,培养社会
责任。

培养学生应用
生物学原理解
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课堂小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为生态农业的
发展、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尝试总结、描述训练语言表达
能力
课堂反馈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展示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当场完成;学生完成练

巩固知识,检
查学生掌握情

九、板书设计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1
2、生态金字塔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2、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校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的模式,“荒岛求生”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生存策略如何选择首尾呼应,可以很好的驱动学生探索学习未知的知识。

在教学中,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串,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构建、修正模型等过程,在自主学习和相互评价中自动生成本节课的知识,从而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

2、不足之处:问题驱动方式单向的从教师-学生,如果能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这也是今后教学工作要努力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