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辅导资料十三主题:第八章氢能与燃料电池(第1-3节)学习时间:2014年6月23日—6月29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氢能与燃料电池(第1-3节)一、学习要求了解氢和氢能的特点及其利用情况,掌握主要的氢的制取和储存方式,了解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类型,理解燃料电池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氢能与燃料电池(一)氢和氢能氢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首位,是已知最轻的元素。
标准状态下,氢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是空气的1/14.5。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排第三。
除了空气中的少量氢气,绝大部分氢元素都以化合物形态存在,主要存在水中。
若把全球水中的氢都提炼出来,约有15亿亿吨,所产生的热量是地球上化石燃料的9000倍。
(二)氢能及其利用方式氢能主要是指氢元素燃烧、发生化学反应或核聚变时释放的能量。
利用氢能的方式很多,包括:-直接作为燃料提供热能或在热力发动机中做功;-制造燃料电池,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生产电能;-利用氢的热核反应释放出核能;等等。
(1)氢燃料氢的含热量很高,燃烧时释放热量>140MJ/kg。
氢气燃烧性能好,点燃快,燃点高,混入4%~74%的空气时仍能稳定燃烧。
氢是最清洁的燃料,燃烧后只生成水和微量的氮化氢。
氮化氢经适当处理后也不污染环境。
将来,氢有可能取代石油,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燃料之一。
(2)氢的核聚变氢的核能利用,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发生质量亏损时释放出的能量为E = mc2。
氢的核聚变能量比铀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若干倍。
且核聚变过程中没有放射性,对环境无污染。
一旦受控的氢核聚变获得成功,人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3)氢燃料电池氢能可以输送、储存、大规模生产并且能再生利用,基本无污染,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在开发价值。
(三)氢能的应用历史16世纪就有人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得到过氢气。
1766年有论文详细介绍了氢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1938年,有人提出以氢为航空器燃料的设想。
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尝试把氢作为普通内燃机燃料,美国开始研究用液氢作为军用飞机的飞行燃科。
由于液氢的优良燃烧特性和能量密度,广泛的用于卫星和航天器的火箭发动机中。
20世纪60年代以后,燃料电池发展起来,又给氢能的利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以液氢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电动车,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氢能和平利用的终极梦想就是受控的氢核聚变。
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
科学家预测,氢能和电能将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两大支柱。
第二节氢的制取氢能,通常指游离的分子氢H2所具有的能量。
地球上的氢元素相当丰富,但游离态的很稀少。
氢通常以化合物形态存在于水、生物质和矿物质燃料中。
从这些物质中获取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一)化石燃料制氢(1)煤为原料制氢煤制氢的本质是用碳置换水中的氢,生成H2和CO2。
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2H2O→CO2+2H2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煤的焦化,隔绝空气以900-1000℃高温制取焦碳,副产品为焦炉煤气(含55%~60%的氢气)。
二是煤的气化,在高温下与水蒸汽或氧气(空气)等发生反应转化成气体产物。
氢气含量与气化方法有关。
(2)天然气制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含有氢元素,制氢方式主要有两种。
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其化学反应为CH4 + 2H2O →4H2 +CO2这种传统制氢过程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甲烷(催化)高温裂解制氢,制取H2的同时,还能得到碳,而不向大气排放CO2。
该法技术简单,但是制造成本不低。
(3)重油部分氧化制氢重油部分氧化过程中碳氢化合物与O2、水蒸气反应生成H2和CO2。
要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可能还需要采用催化剂。
制得的氢主要来自水蒸气。
目前,氢气大多是以石油、天然气和煤为主要原料制取的。
化石燃料制造氢气的传统方法,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对环境不利。
(二)水分解制氢氢大多存在水中,将水分解制取氢气是最直接的方式。
(1)电解水制氢水的电解过程就是在导电的水溶液中通电,将水分解成H2和O2。
其反应式为:水电解操作简便,制得的氢气纯度高,但需消耗电能。
常压下电解制氢的能量效率一般在70%左右。
为提高效率,通常3.0-5.0MPa的压力下进行。
(2)高温水蒸气分解制氢水直接分解需要2227℃以上的温度,工程实现难度很大。
为降低分解温度,可采用多步骤热化学反应制造氢气。
其化学反应通式为X为中间媒体,仅参与反应,并不消耗,但是因其反应呈气态,很易和氧气发生反应而重新生成氧化物。
因此,需将它们从产物中分离出来。
整个过程仅仅消耗水和一定的热量。
(3)等离子体制造氢气过程用电场电弧能将水加热到5000℃,分解成H、H2、O、O2、OH和水。
要使等离子体中氢组分含量稳定,就必须使氢不再和氧结合。
该过程能耗很高,因而制氢成本很高。
我国的氢气生产,除了用化石燃料以外,其余的主要都通过水电解法生产。
不产生温室气体,但是生产成本较高。
(三)生物制氢(1)生物质气化制氢将生物质原料压制成型,在气化炉(或裂解炉)中进行反应制得含氢的混合燃料气。
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再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H2和CO2。
(2)微生物制氢在常温常压下利用微生物进行酶催化反应制得氢气。
用于制氢的微生物有两大类:-光合细菌或藻类,在光照作用下使有机酸分解出H2和CO2;-厌氧菌,利用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发酵产生H2、CO2和有机酸。
江河湖海中的某些藻类、细菌,有这种功能。
(四)太阳能制氢未来规模化制氢最具有吸引力且最具现实意义的途径。
(1)间接制氢太阳能间接制氢法主要是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
(2)直接制氢(两种方法)热分解法,用太阳能直接裂解水,得到氢和氧。
须将水加热至很高温度,反应才有实际应用的可能,困难较大。
光分解法,光量子可使水等含氢化合物分子中氢键断裂,效率较低。
第三节氢的储存氢能的储存是关键的环节,是目前氢能开发的主要技术障碍。
标准状态下氢的密度是空气的1/14.5,氢气很难高密度储存。
而且,氢还是易燃、易爆的高能燃料。
(一)对储氢系统的要求安全性最重要,不过在设计时都会充分考虑,并且在使用中多能够满足。
单位质量储氢密度,即储氢质量与整个储氢单元的质量之比,是衡量氢气储运技术是否先进的主要指标。
储氢设备使用的方便性也是很重要的要求,例如充放氢气的时间、使用的环境温度等。
(二)氢气的储存可以像天然气一样用密封罐低压储存,不过因氢气密度太低,只适合大规模储存,应用不多。
一般将氢气压缩到15-40MPa高压,装入钢瓶中储存和运输。
新型复合高压氢气瓶(耐压35MPa)储氢密度可达2%。
高压储氢动态响应最好,能瞬间通断,实际使用最广泛。
不过有安全隐患。
(三)液氢的储存氢气在-252.7℃低温下可以变为液体。
液体的氢可以储存在绝热的低温容器中。
液氢的单位体积含能量很高,比高压气态储存高好几倍。
液氢的理论体积密度只有70kg/m3。
考虑容器和附件的体积,储氢密度还远达不到这一数值。
液氢储运的最大优点是质量储氢密度高,目前可做到5%以上,存在的问题是蒸发损失与成本问题。
大的液氢储罐存在热分层问题。
因此,大的储罐都备有缓慢的搅拌装置以阻止热分层。
(四)固体金属氢化物储存某些金属具有捕捉氢的能力,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能大量“吸收”氢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
需要用氢时,可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使其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
金属氢化物的储氢容量较大,相同温度、压力,体积储氢密度是氢气的1000倍。
由于储存容量大、储运安全方便等优点,金属氢化物储氢可能最有发展前景。
(五)研究中的储氢新方法(1)有机物储氢主要是苯和甲苯,与氢反应生成环己烷或甲基环己烷,在0.1MPa、室温下呈液态,通过催化脱氢反应又可产氢。
此方式有储氢量大、能量密度高、储存设备简单等特点,而且还能多次循环利用。
不过这种储氢方式加氢时放热量大、脱氢时能耗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2)地下压缩储氢是一种长期大量储氢的主要方法。
多孔、水饱和的岩石是理想的防止氢气扩散的介质。
但地下储存的氢气大约有50%左右会滞留在岩洞中,难于被释放出来。
(3)碳质储氢材料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主要是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等。
特殊加工后的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2-4MPa 和超低温下,质量储氢密度可达5%-7%。
低温条件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三、习题(一)填空题氢能主要是指氢元素燃烧、_________或_________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答案:化学反应、核聚变。
(二)选择题1.目前,制取氢的方法较多,包括()。
A.生物制氢法B. 水分解制氢法C.太阳能制氢法D. 化石燃料制氢法答案:A、B、C、D2.燃料电池最主要的燃料是()。
A.氧气B. 空气C.氢D. 二氧化碳答案:C(三)简答题简述氢能的利用方式。
答案:利用氢能的方式很多,包括:-直接作为燃料提供热能或在热力发动机中做功;-制造燃料电池,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生产电能;-利用氢的热核反应释放出核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