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标准
1.概述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将原材料或毛坯转变成零件的应用工艺技术课程。
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试图帮助学生将所学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与本门课程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工艺内容的综合性、灵活多变性,拓展的知识面广。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它有机地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几门传统的专业课融合为一体。
在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中起到基础作用,它是技术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1.2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
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销售企业等。
可从事的工作有:生产设备操作工、编程员、机械维修工、工艺员、绘图员、检验员、技术管理等一线技术工作。
1.3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本知识,获得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制作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熟知机械加工中各种机床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用途;掌握常用加工方法及加工方案的选择;切削加工零件结构工艺性、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能编写简单工件的加工工艺说明;能熟知钳工装配的基本知识。
2.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具备终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爱国创业精神;
(2)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具有目标追求毅力。
(包括职业定位、个人规划、挫折承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
1.4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各种加工方法和常用设备,初步具有制订常用简单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的能力。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思路是按实际的机械制造工作为主线,以完成某一具体任务为驱动,并以完成此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
本课程坚持以强化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制定和实施能力为主线,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训结合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做、工一体化。
2.课程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分析
2.课程内容及要求
1.了解毛坯制造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工艺特点,掌握铸造、锻压和焊接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常用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维修。
2.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刀具几何参数的表示、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刀具材料、耐用度的确定,了解各类刀具的特点,认识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相关规律。
3.了解机床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及其工艺范围,具有合理选用机床的基本知识,掌握车床的运动传动结构和操纵控制原理。
4.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理论、机械加工中零件的定位及基准选择、工艺尺寸链及装配尺寸链的理论及应用,掌握拟订工艺规程的主要问题,了解机械加工精度、生产率和经济性,并能够进行工艺文件的初步规划,理解和掌握典型零件的加工。
5.掌握工件在夹具中定位和夹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能够进行精度分析,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步骤,并能正确使用有关图册、手册进行夹具设计。
6.了解装配的基本知识和典型机械、部件的装配方法。
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教具、模型、实物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
感性认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某些内容可以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或以观看教学录像的方式进行。
注意机械加工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3.1学习情景设计与学时安排
3.2综合实训实习项目内容与时间安排(2周)
4课程实施建议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
学,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
2、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4、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
团队精神。
(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2)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包括基本模块、选学模块和技能训练模块。
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有相应的设备。
(3)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教具、模型、实物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某些内容可以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或以观看教学录像的方式进行。
注意机械加工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4)技能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入手,特别强调动作的规范和合理及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以正确的动作、饱满的热情、到位的解说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实训课与人身安全、设备安全息息相关,所以课堂管理必须严格、严谨、长效、持久,让规范操作、文明生产成为学生的习惯,受益终生。
(5)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把实际生产规范、制度与实训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为今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4.1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4.2教材编写
1.教材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陈海魁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3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建议
(1)根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应以介绍其结构、特点、应用为主,尽量避开力学知识。
(2)教学中应当采用模型、投影、实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注意结合专业。
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中,应安排一定量的练习及复习思考题,并通过作业、提问、复习等措施达到教学要求。
4.4教案编写建议
专业面广、规范性要求高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要使用部颁教材,其他专业课程要要根据教育部、省、市有关教学文件的规定,选用正规出版教材,对于部分没有正式教材的实训课程,可依据行业标准和学校培养目标,组织开发校本培训讲义。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
2、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4、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
4.5教学评价与考核标准
1、专业课程评价建议
(1)专业技能、理论课程实行考教分离,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理论课的考核可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技能实训课的考核建议根据学生完成实训项目的质量、考试成绩、安全操作、习惯态度等综合评定。
(2)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创新质量评价体系,如企业的任务、质量意识等[1-5]
1.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2.考核要求具体说明:
本课程为专业方向课程,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4.6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
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等
4.7师资和实训条件
5.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