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应对措施内容摘要:农村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足,特别是语文的教学令人感到叹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
目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着不少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实现教师、家长、学生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解决好书源,培养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这信息社会,就要不断获得社会信息,尽管当前各种传媒发展迅猛,但大部分还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图书文献。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可以这样说,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立身安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而阅读分课内和课外。
课内阅读为大家所熟知,但课外阅读不尽然。
实际上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语文教学效果的源泉也是课外阅读,曾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
”,说的就是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与延伸。
由以上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本人平时的工作,发现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1、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无辜的“冷落”,期待点燃智慧火花之门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相当有价值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1)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小学的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并且面对考试的压力,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这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为课业所占。
(2)书源不足。
大部分学生反映家中没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家中基本没有藏书。
很少有学生有零钱买书,大部分学生没有零钱去买书,甚至连学费都已成了家庭负担,购买课外书根本不在计划之内。
即使主动去帮孩子买书的,买的也只是练习册各类试卷或作文书。
另外,学校图书室藏书的陈旧与不正常开放也是学生无书可看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大部分农村小学图书陈旧、不开放,不能满足学生借阅需要。
(3)家庭重视不够,除了受经济约束外,大部分家长的观念滞后,他们不支持孩子去买课外书,理由只有一个与学习无关。
回到家里,他们注重的是孩子参加琴棋书画等兴趣外,或是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
(4)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农村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爷爷奶奶管教不能给予孩子真正意义的爱,更不会给孩子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和机会。
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以作文类书居多,还有少数的童话故事语言故事。
而配合教材内容自觉进行阅读者较少,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比较少。
究其原因,在家长和学生头脑中,所谓课外书就是各类练习册、试卷加上作文选。
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作文分数的“法宝”,所以各类《作文选》非常流行,当问及学生最希望读哪类课外书时,他们只能笼统回答出童话、寓言,而很少说及自然、历史、地理、科学、中国发展史等,另外,各类少儿读物出版出较少,即使出版了的,也超过了学生的购买能力,也是学生阅读种类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生阅读目的不明确根据平时的了解,大部分同学看书前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性;说喜欢和很喜欢读课外书,只有少数同学说随便,或不喜欢。
但对于为什么要读课外书,读课外书有什么好处?大部分同学回答较含糊,答案大部分是“阅读课外书,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等,他们并不了解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并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4、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平时了解的情况看,许多同学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看书后不作笔记,不进行整理。
称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课余时间几乎全被电视所占,即使看一会书,大部分也是老师指定的,为了应付差事,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启蒙,随便摘抄几个词、几句话,便算是读书笔记,应付检查。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以下两方面:(1)阅读方法指导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如何有效地阅读课外读物这类问题都未能很好回答。
他们随意读读者居多,这一现象主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量精力放在应付各类调研测试上,关注的是各个知识点,机械重复,直到学生掌握为止,而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缺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即使偶而为之也是为了应付各类竞赛而已。
(2)家长关注的少大部分家长出外打工,子女与爷爷奶奶在一起,根本不懂得去关心孩子课外阅读。
他们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能力指导孩子课外阅读,同时,自身读书、看报太少,未能给孩子作榜样。
家长观念滞后,只关心子女学习成绩,而忽视子女全面素质的提高。
受经济困扰,部分家庭较困难,对于购买课外读物无暇顾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许多大教育家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语言大师吕漱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高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得益于看课外书。
”根据以往课外阅读教学的经验,本人认为要想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学生、家长都要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
著名教育家张立公说:“以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
”我们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乘改革之机转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为当前“应试教育”所困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要创造一个大气候大氛围,形成一种课外阅读蔚然成风的格局。
同时,也要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不再只看重孩子的成绩,不再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并且能积极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二)解决好书源。
要想孩子能够正常地进行课外阅读,解决好书源是关键,我想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选择读物课外阅读益处多多,开卷有益,但只有读一本好书时,才像是跟一位高尚的人对话。
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的书报。
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
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兴趣、喜好入手推荐学生的课外读物。
如在学生提出一个为什么时,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淘气蓝猫三千问》《动脑盘爷爷》等,再如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时,向他们推荐《伊索寓言》,并让其想其中的道理。
另外,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渠道的杂、广、乱,现代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教师要作相机引导,可选择时间和学生共同阅读、探讨,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比如:一些武侠小说,并非都是“毒草”,象金庸先生的书,词句优美,情节跌荡起伏,建议学生暑假期间可看一些,但不让学生沉迷于言情小说或武打小说。
2、帮助学生多渠道筹集课外读物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除了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其支持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外,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开放学校图书室,根据走访的情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图书室一般来说很少向学生开放。
所以我们要更新机关报观念冲破阻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定时向学生开放。
二是建立班级图书角。
以一班50人计算,一人带一本书,就可以读50本书,鼓励学生把自己拥有的、有益的课外书拿到班级图书角来,让大家共享,当然要明确专人管理,制定借阅制度,每周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让学生借书阅读。
(三)积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因此,平时我们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赏析片段,激发兴趣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段,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停下来,来一句“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兴趣。
2、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
如高尔基、毛泽东、老舍等,也可以对一些课外书读得多、知识面广的学生给予表扬,既激发他们继续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搭建平台,展示自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在渴望得到知识的同时,也想将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别人的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平时,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也就是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可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赛”即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
“讲”、“展”、“赛”的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4、奖励激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奖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其课外阅读兴趣。
奖励可分头衔类,如授予学生各种称号,“阅读之星”、“小高尔基”、“故事大王”等;特权类,给成功者一些“特权”,如“升旗手”、“掌管图书柜的钥匙”、“无限制借书”等;物质类,可以是一本有趣的书,一本求知笔记本或是一块橡皮等。
当然不管用哪种奖励,形式都要新颖,才能确保激励、激趣作用。
(四)语文课堂教学要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因此,平时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精读法,从而让学生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在指导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1、指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
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
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自己的情感。
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
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
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
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