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20-2021学年高二必修五第四单元第21课《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同步练习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苇.草(wěi) 蔑.视(miè)濒.临(pín) 卑.贱(bēi)B.愚蠢.(chǔn) 飓.风(jù)遏.制(xiē) 禽.兽(qín)C.纵.使(zònɡ) 矫.正(jiǎo)俯瞰.(kàn) 神秘.(mì)D.颤.抖(zhàn) 星宿.(xiù)肆.意(sì) 孤寂.(jì)2.下列各组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高亢寂寞消遥决择B.怄气瞻仰野蛮涵养C.诡计恪守修葺挛生D.赝品冒然膨涨撕打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B.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
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一理凌乱的思绪。
C.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4.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画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对知识的追求。
②对爱情的渴望。
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登录肄意辉煌壮丽情随景迁B.纯萃景仰广漠无垠终极关怀C.脆弱蔑视无法启及荒唐可笑D.可厌回荡压迫折磨万物流转7.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B.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
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C.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D.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太子迟.之,疑其改悔田忌信然.之B.燕既尽降.齐城宁许以负.秦曲C.盖聂怒而目.之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D.东乡坐,师.事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恐不能.须臾②请辞决.矣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④魏军大乱相失.⑤马陵道陕.⑥城坏,齐人走,争塗.⑦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⑧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⑨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A.①②⑥⑧B.②④⑤⑨C.①③④⑥D.⑤⑦⑧⑨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他的意思是说,,。
可是,即使如此,,因为。
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作为肉身的人,。
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①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②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③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④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⑤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A.②④①③⑤B.②⑤③④①C.④②①③⑤D.⑤②③④①11.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④人不但有思想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A.③①④②⑤B.④②⑤③①C.③④②⑤①D.②⑤③①④12.下列名著中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B.鲁智深——倒把垂杨柳(《水浒传》)C.格列佛——有力飞岛国(《格列佛游记》)D.猪八戒——大战二郎神(《西游记》)13.下列作家、作品描述正确的是()A.《最后一课》是德国都德的一篇小说《资治通鉴》司马光纪传体通史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英国《木兰诗》南北朝时北方民歌C.《邓稼先》杨振宁《爸爸的花落了》林海音D.《伤仲永》王安石北宋《丑小鸭》安徒生法国14.下列对文学作品或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庞大复杂的贾府里,能够左右逢源,处理事务有条不紊,人际交往得体恰当;在她身上,也有见风使舵、阴险狡诈、贪婪自私和居心叵测的一面。
B.《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不同;《故乡》中“闰土”对“我”的态度,以前和现在不同:二者都是前高傲后恭敬。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善劝,善在以小喻大劝齐王广开言路。
D.《背影》一文四次写背影,其中着重刻画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详略得当。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诗,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我的母亲》的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C.《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书序,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赤壁》是一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二、情景默写16.《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7.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19.《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蜀道难》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拜谒芦苇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
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
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
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
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
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
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
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
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
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
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
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
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
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
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
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
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
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
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
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
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
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
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
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
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
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
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
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
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
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
不几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
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