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2007-04-18 14:47:58大中小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

(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

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主。

史重史观,史论结合,褒贬分明,志重史实,重资料,寓褒贬于记述之中。

史难在分期,志难在分类。

(4)资料重点不同:史着重反映过去,故主要靠文献资料,志所记现状为主,主要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当前由于加强了档案管理,此种情况已有改变)。

二、地方志的作用旧时代统治者把方志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视为“辅治之书”,“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明嘉靖《山西通志序》)。

“非志则无以知历代之成宪,非志无以知山川之险易、田地之肥瘠、谷种之异宜,非志无以知户口之多寡、官吏之贤否。

是故圣王重焉。

”(清乾隆《四川通志》窦启英序)认为“志之为书,有关治保,有补风化,其为益大矣。

”(明弘治《句容县志后序》)同时,方志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章学诚遗书》)苏洪宽《中江县志序》更概括为:“县志之用,一作政治设施之镜助,一助文化之革新,一引起邑人爱护乡土之观念,一备国史之要删。

”旧志在内容、观点方面有其阶级、时代的局限,又常歪曲史实,但毕竟保存了较多地方历史资料,至今仍可利用。

地方志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地方志是服务当代、惠及后代的书。

其意义在历史上的说法是:资治、教化、存史。

资治是帮助领导者和管理著,帮助统治阶级治理地方;教化是指其的教育功能;存史就是保存历史。

现在可以归纳为几条:第一,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系统资料,帮助我们认识地情、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正确决策,加快建设步伐。

第二,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和规戒。

第三,为爱国爱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提供乡土教材。

第四,为一代一方的自然、社会、人文及百科之业建立资料库,树立里程碑,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积累和提供材料。

三、志书类型1、以记述地域范围分:总志(一统志)、省志、府志、地志、厅志、县志、乡镇志(乡、镇、场、里)、都邑志、边关志、土司司所志、盐井志。

2、以记述时限分:通代志(又称通纪志)、断代志。

3、以记述内容范围分:综合志、专志(专业志、专门志)、杂志(多为私人撰述)。

4、以详略和篇幅分:简志(又称略志)、繁志。

5、以编纂方式分:纂辑体(选择资料摘录汇辑成书)、著述体(消化资料用编者语言记述)。

6、以编纂体例分:记传体(仿正史所为)、门目体(或有目无纲,或门下设目)、三宝体(按孟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分为三类,或再加“文献”为四类)、编年体(无篇目结构,各类资料均按年代顺序记述)、记事本末体(仿《资治通鉴》以事为纲,“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类书体(按类编排资料,并注明出处)。

四、志书体裁地方志一般有述、记、志、传、图、表、录、考等体裁。

(1)述:指全书的总述、概述、综述和各篇(分志)的简述、绪言(小序、无标题引言)等,是正文前的综合性概括文字,通过纵述历史、横陈现状、展示特点、体现规律、提要钩玄,起提纲挈领作用。

(2)记:指大事记、记事、记年等,一般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纵向勾画历史发展轮廓(又为检索史实之线索),与概述相辅相成,反映概貌。

(3)志:为志书的主体,有专门志(自然地理、风俗)和专业志(事业、行业),即用记事本末体分类记述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4)传:即传记,是对当地有影响的已故人物的全面记述。

志传与史传异:史传有评价,志传仅客观记述;史传少有全面记述,志传则全面反映主要生平事迹:史传常分类叙写、志传则按生卒年月顺序记述;史传带文学色彩,志传平实、朴素。

(5)图:指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绘画、照片等。

形象、直观,表现力强。

(6)表:有事物表(如各种数据统计表)、人物表(职官等)。

表具有信息密集、覆盖面广的特点,有综合对比的作用,既一目了然,又节省篇幅。

统计图表一般插入有关篇章,图表占全书比例以低于20%为宜。

(7)录:“录”是抄写的意思,为备用而记载,这里作体裁名。

“录”一是指各种人名录,如烈士名录、本籍名人录等;二是附录,不便入正文而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全文或部分收录的体裁形式。

此外,还有考、序、跋、编修始末等。

五、志书篇目篇目是志书编写的框架结构,是体例的重要体现,也是收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

确定篇目应从现代的社会分工、科学分类和地方实际出发,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科学可行。

1、门类划分:事以类从,以横统纵,纵横得宜,隐时显事。

2、门类排列:按主次、发展先后、习惯、总分等顺序及子随母后(升格者)等关系排列,总之要有一定逻辑联系。

3、篇目标题:①准确、简明、实在:概括贴切,简短明确,以事、物实体为题,不修饰、不褒贬。

②目不重见,体式统一:目不重见,则文不重出。

命题角度、词(词组)型、字数多少等在一个单元(篇、章)或同一层次应大体一致。

③符合志体:史书、新闻、教科书、文学、总结、指示、广告、口号、论文等类非志体裁的题目均不能用。

4、篇目拟订。

以国家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依据,结合地方、行业实际确定篇目。

要继承旧志优良传统,又要借鉴当代修志的经验,勇于创新;要类目全面,资料系统,又要突出主体、突出重点;要统属得当,层次分明,具有整体性、科学性;标题准确、简短、醒目;要反复修订、逐步完善,又切忌随意改动。

编写地方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方志编写的一般原则(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把握重大事件,鉴别历史资料,科学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

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客观记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3、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要突出志书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

4、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

(二)必须严守志体一是记述要真实,是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妄加分析。

在一些方志初稿中,当记述某一事件时,首先分析发生这一事件的背景和条件,再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写成了史体。

二是要反映规律,但不要总结规律。

只以科学的方法,把各行业各事物的原本始末记述清楚,其中就包含了规律,即使所谓寓规律于记事之中。

研究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是志书的任务,而是专门学科、专门论著的任务。

三是只记事业本身,不作专业知识介绍。

编写地方志只需把每一行业、每项事业的发展脉络记述清楚即可,即使一些非常特殊的行业,也不必作专业知识介绍。

四是重在自身行业或事业记述,不记或尽量少记有间接关系的事物。

五是要写出事物的动态,即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把事物记成死的静态的东西。

六是要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力避“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如对公路桥染的记述,先对总的建设情况作全面记述,再分别对一些有特点的桥梁予以介绍。

七是要图文并茂。

(三)必须采用史笔史笔也称秉笔直书,是史志家直言记载史实的一种笔法。

采用史笔主要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文字表述要用史笔。

文字表述采用史笔是对新方志编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方面语言要简明、准确、流畅,文字要精练、朴实无华。

行文中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坚决摒弃浮词,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更不能说假话。

在使用判断词和定语时,要反复斟酌,注意分寸,不用或尽量少用形容词,切忌使用“大约、或许、可能”等不准确的言词和字眼。

另一方面对事件的表述,思想要明确,章法要有序,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晰。

切忌把志书搞成杂乱无章的资料堆积。

2、对史实的记载要用史笔。

编写新方志对史实的记述要真实、客观、准确。

这就要求编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做到秉笔直书,据事直书。

3、对政治运动的记述要用史笔。

(四)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五)横分门类,纵向记述志体与史体不同,在编纂形式上,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

史书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而志体却要求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事以类从,类为一志”。

它的特点是打破总的时间概念,注意按事物分类横排。

志书在横排门类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区分各类事物的性质和遵从科学分类原则(这实际上是篇目设置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