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预防与治疗
普外科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高危害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已占到常见肿瘤的第四位,仅次于肺、胃、肝癌,而且,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据统计,我国发病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2%的国际水平,直逼5%。
我国大肠癌的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
然而近年来,青年人患大肠癌的比例在不断攀升,且男性多于女性。
那么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到底有哪些呢?主要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
2、遗传因素:有大肠癌家族史的家属,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6倍。
一些遗传病均容易患结肠癌:家族性息肉病、Turcot综合症、Gardner综合症、幼年息肉病、Cowden氏病等。
3、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病﹑大肠腺瘤、血吸虫病等:这些疾病均是大肠癌癌前病变,其癌前期病程为5-20年。
4、年龄:结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65岁之间。
年龄越大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也越大。
5、其它因素:缺钼、缺硒﹑经常接触石棉﹑便秘﹑大便量少﹑肠腔内厌氧菌数量增多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那么大肠癌都有哪些症状呢?一般来讲,大肠癌早期没有什么症状,但是有些病人可能出现大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来大便很正常,突然便秘或者腹泻,另一种情况是原来经常便秘,最近突然一段时间腹泻,大便带血是一重要临床表现。
临床上当发现大肠癌的时候,大部分往往已经是晚期了。
由此可见,大肠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表明,只要我们能够及早预防,完全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
一)一级预防
1.饮食调整
减少能量摄入,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摄入量
2.改变生活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肥胖,戒烟戒酒,
3.治疗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
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高危人群,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二级预防
肿瘤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减少肿瘤引起死亡。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癌前病变到侵润性癌,估计需要经过10~15年的时间,这为普查发现早期病变提供机会。
普查的主要手段是大便隐血检查及大肠镜检查。
普查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三)三级预防
对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目前对大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辅以适当的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晚期大肠癌发生肠梗阻而不能手术者可以在大肠镜下植入支架,以缓减便秘症状,以提高生存质量。
甲状腺疾病知识系列(-)
普外科
甲状腺结节何时需要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分为单发结节和多发结节两种。
一般讲单发结节如果是实性结节,无论有没有包膜或钙化及血流异常,超过1厘米就有了外科可以手术的指征,如果不到1厘米,但超声显示结节形态不规则,有钙化或血流异常,也应该手术治疗。
如果结节是囊肿,则可以放宽到3厘米左右再手术,因为再大就会出现压迫症状,并可能给将来手术带来困难和增加损伤几率。
另外如结节是高功能性质,无论大小都应该手术。
对于多发结节来讲,手术指征可以放宽一些,实性的最大结节可以大于1-2厘米,但是因结节较多是否手术还要看有没有压迫症状,如出现有憋气或吞咽困难等话也最好早做手术。
如任何一个结节出现有钙化或血流异常也应该手术。
如果对进行药物治疗者,在治疗期间结节不见小反而增大增多或出现变化者应该停药手术。
如果患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在内科治疗后出现结节也应该手术治疗。
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胸骨后甲状腺肿都应该手术治疗。
对于以前做过甲状腺手术现在复发者来讲,是否再次手术也可参考上述指征,但大小可以放宽,可以先药物治疗控制,如不行再考虑手术。
其它情况下不论结节大小或多少,只要既往头颈部曾做过放射治疗、有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瘤Ⅱ型家族史、年龄<20岁或>70岁、男性、结节短期内增长较快或突然增大、结节硬而且边缘不清、结节固定不动、有颈淋巴结肿大、有声嘶、咳嗽、吞咽困难、呼
吸困难等症状者都应尽早手术治疗。
(转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周乐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