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一)开普勒行星定律1.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因此地球公转时有近日点和远日点2.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因此行星的公转速率是不均匀的,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
3.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T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R 3T 2 =k k是与行星无关,而与太阳有关的量。
(1)若公转轨道为圆,那么R就是指半径。
(2)第三定律针对的是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各星体,若中心天体不同,不能死套周期定律:例如比较地球和火星,就有R地3T地2=R火3T火2=kk是一个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的常数,与行星无关。
例如比较月球和人造卫星,就有R月3T月2=R卫3T卫2=k ′k ′是一个与中心天体地球相关的常数,与卫星无关。
例如行星的卫星并非主要绕太阳运动,不能直接和行星比较,即R地3T地2≠R月3T月2例1.已知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火星公转周期为1.88年,据此可推算得火星到太阳的距离约为A. 1.2亿千米 B. 2.3亿千米C. 4.6亿千米D. 6.9亿千米解:B(二)万有引力定律1.基本概念(1)表述: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普遍存在;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F万∝m1m2 R 2(2)公式:F万=G m1m2 R 2其中G称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物体,由卡文迪许首先测出。
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质点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G=6.67×10-11N·m2/kg2。
(3)定律的适用范围:①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公式中的R是所研究的两质点间的距离。
②定律还可用于两均匀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公式中的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③定律还可用于一均匀球体和球体外另一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公式中的R是球心与质点间的距离。
例2.已知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约是地球半径的60倍,两者质量之比M月∶M地=1∶81。
问由地球飞往月球的飞船距月球中心多远时,地球与月球对飞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恰好为零?解:设飞船质量为m,所求距离为d,据平衡条件有G M月md 2=GM地m(60R地-d)2解得d=6 R地2.万有引力和重力(1)地面上物体的重力mg是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随着纬度的升高,物体所需向心力减小,物体的重力逐渐增大。
事实上,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和重力十分接近。
例如,在赤道上的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用F万=G MmR 2计算出来的万有引力是9.830N,用F向=m 4π2T 2R计算出来的的向心力是0.034N,那么物体受到的重力是mg=F万-F向=9.796N。
因此(2)在地面及附近,可认为mg=G Mm R 2那么重力加速度g=G MR 2——黄金代换例3.已知地球的半径约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T。
又知月球的公转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试用上述物理量表达出地月距离L(L远大于R)。
解:L远大于R,可将地球和月球视为质点,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G Mm月L 2=m月4π2T 2L ①在地球表面,有m物g=G Mm物R 2②联立①、②式解得L=3gR 2T 24π2(3)地球表面附近高度为h(h<<R)的地方,仍可视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mg ′=G Mm(R+h)2故距地面高度为h的地方,重力加速度g ′=GM(R+h)2 =R2(R+h)2g可见,随高度的增大,重力加速度迅速减小。
例4.在地球某处海平面上测得物体自由下落高度h时所经历的时间为t。
在某高山顶上测得物体下落同样的高度所需时间增加了Δt 。
已知地球半径为R ,试用上述各量表达山的高度H 。
解:设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据直线运动规律有g = 2ht2设高山顶上的重力加速度为g ′,同理有g ′= 2h(t +Δt ) 2则 gg ′= ( t +Δt t )2 ①在地面附近,可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有 mg =G Mm R 2mg ′=G Mm(R +H )2则 gg ′= ( R +H R )2 ②联立①②式得 t +Δt t = R +H R 解得H = Δtt R3.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测量天体质量和密度(1) 以天体表面的物体为研究对象设星球半径为R ,在天体表面有:mg =GMmR 2得M =gR 2 G ;而V = 4 3πR 3 ,则ρ= M V = 3g4πGR例5. 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 2,地球半径为6.4×103km ,引力常量为6.67×10-11N ·m 2/kg 2。
(1)试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
(2)已知地核的体积约为整个地球体积的16%,地核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4%,试估算地核的平均密度。
解:设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它所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它的重力:mg =G Mm R 2 得 M 地=gR 2Gρ地= M 地 V 地 = 3g4πGR = 3×9.8 4×3.14×6.67×10-11×6.4×106 kg/m 3=5.48×103kg/m 3 ρ核= 0.34M 地 0.16V 地= 178 ρ地=11.6×103kg/m 3例6. 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5t 的时间后小球才落回原处(地球重力加速度取g =10m/s 2,空气阻力不计),求:(1)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2)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 星∶R 地=1∶4,求该星球的质量和地球质量之比。
解:物体作竖直上抛运动时,上升时间t = va则a ∝ 1t 即 g 星 g 地 = t 5t 得g 星=2 m/s 2在星球表面有mg =G Mm R 2,故有M ∝gR 2即 M 星 M 地 = g 星R 星2 g 地R 地2 = 1 80(2) 以绕中心天体运动的物体为研究对象设物体的轨道半径为r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有F 万=F 向G Mm r 2=m v 2 r =mω2r =mv ω=m 4π2 T 2r =m 4π2f 2r 得M =v 2 G r = 4π2 G T 2r 3 ; 若已知中心天体的半径R ,V = 4 3πR 3 ,则ρ= MV特别地,若物体是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飞行,则有R =r例7. 一飞船在某行星表面附近沿圆轨道绕该行星飞行,测得飞船绕行一周所需时间为T ,若该行星的密度可视为是均匀的,求该行星密度的表达式。
(引力常量为G ) 解:据万有引力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G Mm r 2=m 4π2T 2r 得M = 4π2 G T 2r 3由于飞船是在行星表面附近飞行,可认为轨道半径r 与星球半径R 相等,有 V =4 3πr 3则ρ=M V = 3π G T 2(三) 人造卫星1.人造卫星的发射所谓“发射速度”并非指火箭的起飞速度,而是卫星脱离火箭进入轨道时的速度。
2.人造卫星的在轨运行很多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后,就以一稳定的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中心在地心。
其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
于是有G Mmr 2=mv 2r=mω2r=m4π2T 2r=m4π2f 2r其中r为轨道半径,设地球半径为R,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h,则r=R地+h。
卫星按照不同的用途被安排在距地高度不同的圆轨道上。
比较不同轨道上的卫星,它们的运行参数和轨道半径间有下列关系:绕行速度v和半径r:由G Mmr 2=mv 2r得v2∝1r,可见r越大,绕行速度越小。
即卫星的轨道越高,其线速度越小。
角速度ω和半径r:由G Mmr 2=mω2r 得ω2∝1r 3可见r越大,角速度ω越小。
环绕周期T和半径r:由G Mmr 2=m4π2T 2r 得T2∝r 3可见r越大,周期T越大。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和半径r:由G Mmr 2=ma得a∝1r 2可见r越大,向心加速度a越小。
例8.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的轨道近似为圆,已知火卫一的周期为7h39min,火卫二的周期是30h18min,那么两颗卫星相比较:A.火卫一距火星表面近B.火卫二的角速度较大C.火卫一的运动速度较大D.火卫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解:AC3.三种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卫星脱离火箭,被火箭发射到轨道上时,有一个最小发射速度,若卫星脱离火箭时的速度比它还小,卫星将象炮弹一样落回地面。
这一最小发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记为vⅠ。
卫星以该速度运行时,处于最低的近地轨道,如果轨道再低,卫星的运行将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会坠落回地面。
此时轨道距地面约200km,其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
①vⅠ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发射速度达不到vⅠ,卫星将坠回地面。
②vⅠ是卫星轨道为圆形时的最大绕行速度,若速度再增大,轨道将不再是圆。
例9.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1)试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1的表达式。
(2)若某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距地面高度为h,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解:(1)卫星绕地运动时,设轨道半径为r,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G Mmr 2=mvⅠ2r由于卫星此时在地表附近飞行,有mg =G Mmr 2r =R联立可解得v Ⅰ=gR 地 =7.9km/s (2)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G Mm (R +h )2 =m 4π2T 2(R +h )对于地面上的物体,有 m 物g =G Mm 物R 2联立可解得T =2πR +hRR +hg(2)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如果第三级火箭进入圆轨道后,发动机继续工作,使得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7.9km/s ,那么卫星将沿椭圆轨道运行;若卫星的发射速度进一步增大,达到11.2km/s 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而不再绕地运行。
此后卫星将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或者向其它行星飞去。
这个速度是航天器能够脱离地球引力的最小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记为v Ⅱ,也称为地球表面的逃逸速度。
如果发射速度进一步增大,达到16.7km/s 以上时,航天器将脱离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中,不再返回太阳系或地球。
这一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记为v Ⅲ。
4.地球同步静止卫星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同步静止卫星,简称同步卫星或静止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