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完整)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完整)

第四节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一、岩溶的处治
(一)疏排岩溶水
1 、岩溶水的工程特性
岩溶水是赋存于可溶性岩石裂隙或孔洞中的地下水。

在可溶性岩石中存在着一些宽大的溶蚀裂隙和分布不均、规模不等的溶洞,以各种形式与地表水体相连,形成含水体系。

在溶蚀基准面以上的岩溶水往往是流动的,呈脉管状分布,大的甚至形成暗河,水量和水位随季节的变化幅度大;在溶蚀基准面以下岩溶有水往往形成水池或地下湖。

岩溶水有一定的径流系统,涌水量大,尤其是在山区,由于岩溶水径流的落差,使其具有较大的动水压力,在进行工程处治时应予重视。

2 、疏排岩溶水的工程措施
处治岩溶水一般原则是宜疏不宜堵,即采取疏导引离路基的排水方法,保证路基范围内的土石方不受浸润,不因温差作用而使水汽上升,聚集在路面基层下。

处治方法有疏导、截流、围埝、改道等。

处治前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地选用合适的勘探手段如槽探、井探、钻探、物探等,了解岩溶的发育情况、分布规律、断裂破碎带以及地下水的动力条件、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流速、流向等,然后根据已查明的岩溶水的资料、其危害程度和处理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排水设施和位置,并与地面排水沟渠相互配合,构成统一的排水系统。

把危及路基的岩溶水排除,防止漫流、滞积或下渗。

对出现在路基上方、流量较大但地势平缓的岩溶水,可设排水沟截离路基,用明沟把水引入公路边沟由涵洞排出;流量较大、地势陡峭的岩溶
水,则用急流槽或吊沟把水引入边沟通过涵洞排出;而流量小的岩溶水,宜用边沟排出,边沟应用浆砌片石防护,沟底抹面,防止渗漏。

对出现在路基基底的岩溶水,流量较大的应设涵洞将水排出。

有的孔洞平时无水,雨季或暴雨时出现冒水,此处不能直接填土,以免岩溶水逐步将土冲走而引起下沉或形成湿软路基。

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案是超挖反填,即将此路段超挖不小于0.5m深,用片石料按填石路基的要求填筑,上铺隔离层,同时加深边沟或将边沟砌成洞式渗沟以降低地下水位。

对于溶蚀洼地,因其地势低,地表水往往通过落水洞排出,有的溶蚀洼地暴雨时的消水量小于地表汇水量,或因落水洞被堵塞造成洼地积水,路基被淹没。

一般淹没期3~7天,则可造成灾害,中断交通。

因此,在暴雨易造成壅水的溶蚀洼地,宜设路堤通过。

填料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材料,路堤最少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计算水位0.5m,路堤边坡宜作防护。

(二)溶洞的处理
1 、堵塞填实
对于路堑边坡上危及路基稳定的干溶洞,可采用干砌片石或浆砌片石堵塞;对于路基基底或挡土墙基底的干溶洞,当洞口不大、深度较浅时,可回填夯实;对于洞径大而浅的干溶洞,全部清除洞内填充物后,换填片石砼。

必须注意,堵塞填实干溶洞应避免断地下水流径或堵死地表水通道,以防引起水患。

2 、清除爆破
对埋藏较浅,顶板破碎的溶洞,应清除覆土,炸开顶板,挖除填物,然后分层回填碎石、土石混合物,当回填接近地面500mm时,应逐层夯实至地面。

3 、其它
根据国内施工单位在岩溶地区修建公路的经验,除上述方法外还因地制宜成功地采用了跨越、修建棚洞、灌浆加固等方法或采取线路绕避等措施。

二、影响路基稳定的其它坑洞的处理
(一)土洞
土洞是指在岩溶上部的覆盖土层中,土体被地表水冲蚀或被地下水潜蚀而形成的洞穴和洞内坍落堆积物以及引起地面变形破坏的总称。

土洞是岩溶现象在土层中的反映,它具有埋藏深、分布密、发育快和顶板强度低等特点,对路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特别是当地下水位有较大变化时,容易引起塌陷。

1 、查明土洞的发育条件和分布规律
土洞是岩溶作用的产物,岩溶与地下水的活动是其必备条件,因此土洞发育区多是岩溶强烈发育区。

调查、踏勘工作应从岩溶与地下水着手,查明土洞或地表塌陷的形成和发展与岩溶、地下水的联系,以便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其它人为坑洞的处理
其它人为坑洞种类很多,常见的如古墓遗址、枯井、窑洞等,这类坑洞一般埋藏较浅,规模较小,可参照上述溶洞及土洞的方法进行处理。

第五节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一、膨胀土的改性处理
膨胀土主要由亲水性粘土矿物成分---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土所组成,除具有一般粘性土所共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外,同时具有吸水显著膨胀软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