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达习惯;表达能力
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课前我设计了几个具体的问题,锻炼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认为这些问题肯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等着学生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了。
意想不到的是,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消极散漫,并不乐意表达。
迫于无奈,只好说:“不发言的同学家庭作业就写个小练笔吧!”此言一出,情况立刻就有了改观,尤其是在回答“假如你就是叶圣陶以这样的方式进洞,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时,学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唯恐抢不到发言机会,令讲台上的我瞠目结舌。
实在难以想象学生前后表现差异如此巨大。
课后静心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是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不愿意当众表达的问题却真实存在。
学生不太关注别人的发言,自己也不太愿意主动表达。
既不会倾听他人的言论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只是看似认真地听着,没有反馈与交流,令人担忧!由此看来,时常对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乐于表达”的培养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培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欣赏鼓励,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及时大力表扬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同学,如:“你拥有敏捷的思维,真棒!”“你能揣摩作者的心思,了不起!”“你的回答完整而又
清晰。
”激励所有学生参与表达。
也可抓住一个“亮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既会听又会表达啊!”“你的发言弥补了他的不足,让我们有很大的启发!”让学生能够品尝到积极表达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更多时候,激励是在无声中随时进行的,它与教师的言行融为一体。
学生会敏感地捕捉教师细微眼神、动作等。
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师从内心流露出的鼓励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有时教师“无意”间坐到“听众”席,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
二、示范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习惯
随着生本课程的逐步深入,学生展示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的细心呵护将为学生的积极表达保驾护航。
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表达,以规范清晰的语言为学生示范,教会学生表达的方法。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可以用各种手势和表情来表示认同。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无意的抚摸,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一片热烈的掌声等,都可以把关注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教师还应告诉学生:“课堂上一定要专注,这样你才能听到别人在说什么,也能思考自己该说什么。
善听与表达还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是老师,你希望学生拥有怎样的状态?”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是让自己学习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节节说,天天说,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
三、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主动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
因此,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专门的听说训练,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善于表达。
如,听后复述:“说说刚才同学或老师说了什么,你能再说一遍吗?”或者教师说要点,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哪几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进行听说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在思考后进行交流,人人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有效训练。
甚至可以硬性规定,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言次数等。
总之,小学阶段,一个优秀的学生必定拥有良好的表达习惯,这样的好习惯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天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收获自信与成长,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编辑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