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概述
(2)伊朗核问题再次激化 2011年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了名为《伊 朗伊斯兰共和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保障监督协定及 安理会决议相关条款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 “一些信息表明,伊朗曾经进行过研制核弹头的工作”, 并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伊朗曾从事过“有关核武器的 专项活动”,例如高能爆炸试验和核弹引爆器的研发。 这些活动中,有的现在很可能仍在进行。国际原子能机 构的这份报告再次激化伊朗核问题。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 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 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 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 复核燃料研究活动。此举引起国际社 会的强烈反应。7月31日,联合国安 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 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 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呼吁 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但 伊朗表示,伊朗的铀浓缩活动只会继 续和扩大,不会中止。伊朗在核问题 上的强硬立场遭到联合国制裁。2010 年6月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 1929号决议,对伊朗实施第四轮制裁。
(1)伊朗核问题的由来 伊朗核能源开发活动开 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得 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 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 兰国家,1980年美伊断交, 伊朗拒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屈服,同时美国在伊朗 周边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 使伊朗不得不考虑保卫国家 的安全。美国开始多次指责 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 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 其采取“遏制”政策。
(二)西方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日本经济疲弱,当前的总负债/GDP比率已高达235%
(三)新兴经济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
(三)新兴经济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月11日,美欧日就中国稀土出口提出磋商请求,商务部: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目标。
11月29日下午,伊朗示威者冲进位 于德黑兰市中心的英国驻伊大使馆举行 示威活动,抗议英国政府近期对伊朗采 取的单边制裁措施。示威者要求政府驱 逐英国驻伊朗大使,还向英国使馆大楼 投掷石块和燃烧瓶,造成一座小型建筑 起火。他们还翻越使馆大门进入大楼, 扯下并焚烧英国国旗,随后换上伊朗国 旗。英国对使馆遭袭做出强硬回应,撤 回全部大使,关闭使馆,宣布关闭伊朗 驻伦敦大使馆并驱逐伊朗外交官。法国、 德国和荷兰于11月30日分别发表声明, 宣布召回各自驻伊朗大使。这一事件招 致美英等西方国家更加严厉的制裁。欧 盟27国外长12月1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 尔召开会议,决定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 措施。
(二)借债消费的模式累积和推高了西方高福利、高赤字、高债务。
借债消费导致西方在“寅吃卯粮” 的惯性轨道上越滑越远,已经给西方 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政治风险。201111-18 《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民众 每人平均背债额超过48000美元,相 当于30万人民币。欧盟委员会11月 27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以欧元区 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为基数,2011 年欧元区人均债务达到3.77万欧元。 其中爱尔兰、意大利和希腊的适龄劳 动者人居负债处于欧元区最高水平, 分别为5.5万欧元、4.8万欧元和4.7万 欧元。法国和德国虽然比上述几个国 家要低,但人均负债也都超过了欧元 区平均水平,分别达到4万欧元和3.9 万欧元。
2011年12月19日,在阿盟的持续施压下,叙利亚总 统巴沙尔于2011年12月19日签署阿盟和平协议,允许 阿盟观察团入境。 2012年1月,为使叙利亚尽快回复稳定和安全,阿 盟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新方案,核心是总统巴沙尔辞职, 把权力移交给第一副总统。 2月23日,联合国任命前秘书长安南为联合国和阿 盟联合特使,努力促使叙利亚停止暴力冲突,推动以 和平的方式解决解决叙利亚危机。 3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欢迎联合国前 秘书长安南被任命为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 使,支持安南为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所作的努力。 4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呼吁叙利亚 政府履行其对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安南的承诺,在4 月10日前实现停火。 4月7日,也就是联合国安理会4月5日发表主席声明 的第二天,叙利亚就爆发了武装冲突,导致27名平民 死亡。
(三)金融阶层暴富加剧了西方社会贫富分化。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给欧美中产 阶级带来沉重的打击。不断攀升的失业 率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使欧美中产阶级 呈现萎缩的趋势,社会结构由传统的 “橄榄型”变成了“金字塔型”。 2011年11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 刊文指出,由斯坦福大学主持的一项最 新研究表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40 年间,美国的分配不公问题凸显,致使 富有家庭和贫困家庭数量都有所增加, 而中产阶级规模则日益萎缩。贫富差距 的证据是如此确凿:目前,400个最富的 美国人占有的财富超过1.5亿底层美国人 占有的财富总和。这个普遍存在贫富差 距的时代,新的超富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这次的超级富翁是对冲基金经理和金融 巨子,而不再是石油和铁路大亨。
(三)新兴经济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月2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裁决,认定中国输美化学增白剂、镀锌钢丝、 钢质车轮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二、欧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一)虚拟经济的膨胀,削弱和腐蚀了西方的生产力。
“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 而言的。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商人 经商,就叫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简单地 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当由股票 而衍生的各种证券创造了许多一夜暴富 的神话,很多人以为有了发达的金融市 场,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财富就会滚 滚而来。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崛起, 使得金融市场内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 超过实体经济规模的虚拟经济体,而且 这个虚拟经济体在衍生品的助力下野蛮 生长,其回报率要高于实体经济发展, 而且更为迅速、更为便捷省力。
突尼斯制宪议会选举
2011年12月13日,突尼斯新 任总统蒙塞夫· 马祖吉在选民 大会上宣誓。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下台
11月28日,埃及议会选举在全国 展开,图为位于开罗市中心尼罗河 宫区的一个女士投票点。
11月22日凯卜宣布成立过渡政府
图为3月29日,利比亚南部小 城赛卜哈爆发部落冲突的场景。 利比亚南部6天部落冲突致147 死395伤
当前国际形势及热点分析
4月份形势与政策
提纲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欧美债务危机再发展
二、欧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发展模 式的弊端
三、深刻认识西亚北非乱局,把握其对国际关系产生 的影响 四、深刻认识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客观评估我国的周 边外交环境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欧美债务危机再发展
(一)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011年8月,随着叙利亚示威抗议者与现政权 的冲突不断加剧,西方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 谴责也在步步升级。 8月18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要求阿萨 德下台的声明后不久,英国、法国、德国以及 欧盟也陆续发表声明,齐声催促阿萨德为了 “叙利亚的福祉和人民的团结”而下台。 10月7日,美国白宫呼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 “现在下台”并警告他正带领叙利亚走向“一 条非常危险的道路”。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表示,叙利亚领导层 应该在国内进行改革,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话,那么就将被迫下台。
2011年,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由于巨额债务到期 拖累而导致经济下滑,失业率攀升。
(一)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一)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二)西方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二)西方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美国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失业率居高不下
上述几个国家目前主要的任务是政治经济社会重建, 因此局势的未来发展取决于重建的进程和取得的实际 效果,特别是民众关心的经济发展、就业、安全等问 题能否等到很好的解决。伊斯兰复兴运动在突尼斯、 埃及和利比亚的政治重建中崛起,对这些国家局势的 未来走向会产生重要影响。
2、叙利亚局势及其发展走向 (1)叙利亚当前局势 2011年3月,叙利亚的德拉省爆发了反对政府的游行示 威,游行队伍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造成4人死亡。在接下来 的一段时间里,霍姆斯省、哈马省、伊德利卜省和大马士革 农村省等省份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叙利亚政府出动武装部 队,采取强力手段镇压示威。反对派则在西方国家和土耳其 的支持下,势力不断扩大,双方暴力冲突也不断升级。叙利 亚局势陷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动荡和危机。据联合 国的说法,叙利亚冲突已经造成8000多人死亡。
(3)伊朗核问题发展走向 经济制裁无法解决伊朗核问题。 西方和以色列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 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 但是谈判能否取得成果令人期待。
(二)深刻认识西方“新干涉主义”的危害
西方的外部干预是影响阿拉伯国家政治危机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西方出 于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考虑,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标准。西方干预的主要 方式有:①军事干预。突出表现在法英美通过主导联合国通过1973号决议,对 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实施军事打击。在2011年10月4日和2012年2月4日安理会围绕 叙利亚问题决议案表决受挫后,美欧是否绕开联合国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涉, 已成为中东局势的焦点所在。②外交施压。对埃及等和平变革的国家,美欧一 方面对民众抗议予以舆论支持,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对穆巴拉克政权施加外交 压力;对于利比亚,西方国家则采取了力度更强的外交攻势,突出表现为对反 对派的政治过渡委员会予以外交承认,为其反政府活动创造外交空间;对于叙 利亚,在推动安理会叙利亚问题决议案受挫后,西方主要利用阿盟、土耳其和 叙利亚反对派进行施压,以实现最终颠覆巴沙尔政权的目标。③外交庇护。突 出表现在美国对巴林、沙特等海湾国家的政策。西方虽然在外交舆论上要求巴 林、沙特等海湾国家顺应政治变革潮流,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实际上默许乃至 纵容这些国家对抗议浪潮的严厉打击,其原因主要出于遏制伊朗、能源安全、 反恐合作、军事基地安全等现实利益的考虑。
三、深刻认识西亚北非乱局,把握其对国际关系产 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