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隐喻传统上属于文学和诗学研究的范畴,近年来随着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隐喻研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作为英语语言精华的习语,其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英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习语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意义往往是十分委婉而隐蔽的。
因此,人们在学习习语时不能仅仅记住并模仿运用,还应该了解习语的深层结构,特别是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意义,从而培养和提高创造性地使用英语习语的能力。
二、理论知识简介(一)关于隐喻的基本知识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三种主要理论。
“西方最初的隐喻研究发源于古典修辞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还分别开启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传统。
”[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两部著作中提出了隐喻的定义,并论述了隐喻的种类、性质及其作用。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隐喻研究处于相对低潮,当时的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表达风格,失去了其哲学意义。
16至19世纪的隐喻研究在前一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研究者们以诗学领域的研究为突破口,为20世纪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隐喻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语言学上,20世纪下半叶的隐喻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语言学、诗学、认知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成绩斐然。
其中布莱克发表的《隐喻》一文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正是从布莱克开始,隐喻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西方隐喻研究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比较论(comparative theory )、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 )和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
比较论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基本模式为A 是B ,认为“隐喻可以看成缩短了的明喻”,[3]表达的意思为“A 在某些方面像B ”。
替代论的基本模式也是A 是B ,但在这一模式中,一个陌生的词代替了自有的词,即表达的意思为A 是C 。
对比较论的质疑导致了互动论的产生,这一理论是由布莱克在理查兹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布莱克认为“隐喻性的陈述并不是对形式上的明喻或其他本义陈述的替代,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结果。
”[4](二)关于英语习语的基本知识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
每一条习语似乎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使用禁忌,这就要求使用者正确把握其意义。
1.英语习语的定义对于英语习语的定义,历来不同的学者都曾做过总结。
有的学者强调习语构成词的数量;有的学者强调习语结构的固定性;还有的学者强调习语语义的单一性,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习语是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各意义的简单相加。
”[5]2.英语习语的来源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和历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表达方式,其来源涉及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的习语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这类习语是人们根据自身生活和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反映了社会传统和习俗,如表示“死”的委婉表达“kick the bucket ”。
据说旧时人在悬梁自尽时常先站在一个倒置的水桶(bucket )上,然后把收稿日期66作者简介李玲(),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外语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论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李玲(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威海264209)摘要: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语言精华的英语习语也蕴含着大量的隐喻。
因此,研究习语中的隐喻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学习者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习语;隐喻;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 (2008)-07-0110-022008年第7期(总第289期)湘潮(下半月)2008年7月:2008--:1982-:110系好的绳子往脖子上一套,并把垫脚的水桶踢开,这样就一命呜呼了,所以这个习语被喻指死。
有的习语源于《圣经》,其他宗教神话和寓言。
如corn in Egypt(丰饶)源于《圣经旧约》;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源于《圣经新约》;kill the goose that lays(杀鸡取卵)源于《伊索寓言》等。
还有的习语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和其他文学作品。
如莎翁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有pound of flesh(合法而不合理的要求);《查理三世》中有the die is cast(木已成舟)等。
源自其他文学作品的习语,如狄更斯《荒凉山庄》中的cry f or the moon (海底捞月);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man Friday(得力助手)等。
三、英语习语中的隐喻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按不同的理论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每种分类方法都各有所长,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本文将参照陆国强(1999)[6]对英语习语的分类,将其分为动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名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形容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和副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四类。
(一)动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动词性习语(idioms verbal in nature)以动词为中心与其他词搭配使用,在句中作谓语。
这类习语主要有三种类型:特殊动词be构成的短语;短语动词;动词短语。
如be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这一习语中petard一词是古时用来炸开城门或城墙的炸药箱,点火引爆的人往往有被炸死的危险,这一习语字面意思为“被自己的炸药箱炸上天”,引申为“作茧自缚,害人反害己”。
此外,动词短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
动词短语中的附属词,如宾语,状语和补语等往往带有修辞色彩,这就是隐喻的作用。
如源于斗牛的see red,据说公牛见到红色的东西就会狂怒,所以斗牛士用红色披风来挑逗公牛。
现在这个习语表示”怒不可遏,火冒三丈“。
再如talk big喻指”说大话,吹牛“,非常生动形象。
(二)名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名词性习语(idiom nominal in nature)以名词为中心,与其他词搭配使用。
这类习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很多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而且“此类习语在其生成、演变和应用的过程中带上了隐含义,逐渐形成了死喻。
”[7]名词性习语往往内涵丰富,特别是源于生活习俗,《圣经》典籍和观念文化等的习语典故源远流长。
如Achilles'heel喻指“唯一致命的弱点”。
源于希腊史诗《伊里亚特》,Achilles幼时被其母亲倒提到冥河中浸过,周身刀枪不入,但其脚踵(heel)没有浸到水,因而成了唯一会受伤并致命的弱点。
特洛伊战争时Achilles所向无敌,但被敌人毒箭射中脚踵而亡,这一习语就具有了隐喻意义而被广泛使用。
(三)形容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形容词性习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形容词+and+形容词;复合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由于形容词本身所起的修饰作用,因此形容词性习语中的隐喻相对比较明显。
例如:high and mighty(趾高气扬,神气活现);black and blue(遍体鳞伤);f ree and easy(随便的);fair and square(光明正大的)。
复合形容词:hit-and-run(驾驶员肇事后逃逸的);out-of-the-way(偏僻的,罕见的);round-the-clock(夜以继日的)。
由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短语数量多,范围广,而且与其所在的语境密切相关。
如big w heel按字面意义直译是“大轮子”,喻指“大人物”或“要人”。
(四)副词性习语中的隐喻副词性习语表达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时空、方位关系,含义往往由具体延伸到抽象。
这类习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名词+and+名词这类习语与名词性习语的结构相同,但语法功能却不同。
如heart and soul字面意思是“心脏”和“灵魂”,是一个生命的核心部分,喻指“全心全意地”。
类似的习语如:ham 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tooth and nail(拼命地,猛烈地);bag and baggage(完全地,彻底地)。
2.介词+名词这类习语“由于介词的作用使得一个具体的动作或感受概念化了”[8],隐喻就显现出来了。
如:behind the scenes(在幕后,私下地);in a breez e(轻而易举地);w ith f lying colors(成功地,出色地)。
3.介词+名词+and+名词这类习语形象化地表达了其蕴含的隐喻意义,如: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左右两难);through thick and thin(不顾艰难险阻,在任何情况下)。
四、结束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同时,隐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而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习语作为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是人类思维的载体。
习语之于隐喻犹如语言之于思维,人类的思维离不开隐喻,人类的语言表达也离不开习语。
对英语习语中隐喻的研究揭示了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本质,对于我们研究、正确认知和运用习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1]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
[2]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8。
[3][4]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4-13。
[5]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
[6]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60-165。
[7][8]张镇华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1-159。
责任编辑刘雨凡湘潮2008年7月as as: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