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科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6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气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诚挚合作的精神;服从祖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掌握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熟练地应用大气科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从事大气科学业务和科学研究等技术工作;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与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写作能力,通过国家6 级外语等级考试;能独立胜任大气科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以及技术管理工作。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期毕业时间,但须按有关规定,经本人申请,导师及所在专业和院领导同意,研究生部审核,报校长批准。

原则上提前或延期毕业时间不超过1 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 年。

三、研究方向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以下三个研究方向:1.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有关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而成,既是气象科学中应用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又是农业科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重要研究领域包括:(1)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模拟技术研究;(2)作物高产栽培的农田小气候研究; (3)作物对UV-B增加的适应性机制的研究;(4)设施农业的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2. 应用气候学应用气候学是将气候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态及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重要研究领域包括:(1)研究历史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规律;(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农业、草地和牧业生产的影响;(3)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估算;(4)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减缓、农林业碳排放交易、气候变化影响与农业适应技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固碳潜力及其驱动因素、不同土壤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界面内痕量气体的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3. 气象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气象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模型方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方向,随着高时间分辨率地球观测卫星的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本学科方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气象卫星等地球观测卫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方面研究,特色在于面向应用层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信息处理。

重要研究领域包括:(1)遥感信息处理平台开发,包括系统的设计以及多机并行计算、多核计算以及GPGPU等高性能处理领域研究;(2)遥感应用领域,包括遥感估产和作物长势监测方面研究、遥感地表温度反演研究、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研究、遥感荒漠化监测研究、遥感监测大范围病虫害研究等;(3)三北防护林工程遥感监测与评价。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32 学分以上(不包含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等)。

课程分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和政治理论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一)学位课1.学位公共课(1)自然辩证法概论 2.5 学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5 学分(3)第一外国语 6 学分2.学位专业课(1)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2.5 学分(2)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 2.5 学分(3)生物气象学研究进展 2.5 学分(4)环境遥感 2.5 学分(5)专业外语 1 学分(6)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2.5 学分(二)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以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使之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重点。

研究生应选课程的门数为4—7 门。

此外,在导师的指导下还可选修其它有关专业的课程。

详见附表1。

(三)补修课跨专业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应用气象本科主干课程:气象学、天气学原理、生物气象学和气候学,考试必须及格,不计算学分。

(四)其他天气预报实习 2 周。

五、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l.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个研究生必须有指导教师负责指导。

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科学研究中有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在以导师指导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

小组成员可以是聘请校外知名教授和专家。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

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部。

2.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本学科大量文献基础上,在学科范围内做2 次以上学术报告。

4.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

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

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

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10 标准学时。

5.文体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六、考核方法1.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之前提交书面文献综述(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3.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须进行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

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

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论文还应反映作者所查阅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的本领域科学动态,并能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有全面的评述。

2.学位论文撰写时间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 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 年)。

3.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研究学术论文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

撰写格式,一般包括:中文封面,英文封面,目录,中文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或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中、英文对照表格和图的说明),结论和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索引,英文摘要,致谢等,按照《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进行。

4.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应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如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等,同时也应重点表现出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5.发表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发表1 篇与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综述除外);具体要求详见《沈阳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

6.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正式答辩20 天之前,必须向本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部提交正式论文。

八、答辩与学位授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后,需向所在学科的学位委员会和校研究生部提出答辩申请,经批准后,由学位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1 名以上外单位专家。

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严格。

答辩合格者经学位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九、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求研究生除了学好必修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外,还必须参加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

公益劳动等活动,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充分发挥导师及任课教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健全研究生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及研究生会的作用,组织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附: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农业科学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农业出版社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气候变率诊断与预测方法.气象出版社大气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气象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科学大气科学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热带气象学报气象科学中国农业气象A Complete Cource of Meteorology by Kaemtz L.F.;Walker,Trans. Hippolyte Bailliere,LondonModern Meteorology:A Series of six Lectures. Biblio Bazaar 2008附表1 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