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 ]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
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
(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

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

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

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

专业实践阶段能够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