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目录编辑本语用学语用学yǔyòngxué[pragmatics]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

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

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

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

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

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

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

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编辑本段语用失误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语用学相关书籍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托马斯1983:91;何自然一1997: 205;钱冠连1997:223;张巨文2000)。

语用失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语用学学者多研究狭义的语用失误,即语言使用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而不是语法正确与否(grammaticality)。

主要从语用失误的认识方面来探悉语用失误的原因。

与语境不一致Leech(1983: 13)认为语境“就是被认为是交际双方互相明白的内容和各自了解的情况,对于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有很大的作用。

”笔者这里所指的语境,不光指上下文或话语发生的环境,还包括文化和科学知识,常识,或者说是交际双方的精神、社交和物质三个世界。

笔者将从认知方面的思维模式差异、联想差异、文化观差异、语用规则差异等几点探讨认知对语用失误的影响。

思维模式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演绎性的。

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分析性、归纳性的。

连淑能((2002)就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列出了一点,毫无疑问,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将会产生不同的话语策略和交际风格,从而引起语用失误。

联想差异外国人听中国人说“望子成龙”时,经常感到疑惑不解,因为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非常可怕的,而中国人则认为龙是神圣的,是权力的象征。

在非言语交际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同性之间适当的身体接触,中国人会联想到友谊,而西方人则会想到情爱。

语用规则的差异语用规则包括社交语用和语用语言规则。

如对于礼貌,中西就有不同的语用规则。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表示谦虚是出于礼貌原则,而外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表示接受和感谢也同样出于礼貌原则。

例:Foreigner: 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Really quite fluent.Chinese: No, 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让外国人略感吃惊的原因是由于语用规则的差异造成的。

不恰当的语言输入不怡当的语言摘入可能来自于教师、教科书和其它一些阅读材料。

例: Foreign English teacher: Have you加fished your homework?Chinese student: Yes, l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按照Leech的观点,上下文中完整的回答违背了语用学的经济原则。

中国学生的回答听起来显得不耐烦,它的言外之意与“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等同。

文化差异来自不同背景的话语双方通常会按自己的文化观来评判对方的行为,那么话语双方就极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遭遇语用失误。

如中国人用“老”称呼他人来表示一种尊敬和友好,“老张”可能只有三十或四十岁,而“张老”则可能是一个七八十岁受人尊敬的长者。

而在西方文化中,女士年龄是个人隐私,称呼中有“老”,方会被人理解成岁数大。

编辑本段学术交叉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叉性学科。

语用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莫里斯和卡纳普认为:句法、语义、语用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方面。

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句法学回答的问题是: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语义学回答的问题是: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语用学回答的问题是: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产生了什么影响和效果?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三者的不同。

句法学追求的是规则,语用学要弄明白的是功能。

语义学问:X是什么意思?语用学问:你对某人说X是什么意思? 20世纪中叶以后成为美国语言学界主流学派的N.乔姆斯基语言学,以独立于上下文的句子为对象,探索句子的生成规则;在此以后兴起的语用学,以上下文里的句子为对象,探索句子的不同的语用功能。

语用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正象社会语言学在研究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关系中开拓了新的领域一样。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师,不可能脱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孤立地传播语言知识,而应把文化知识溶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中。

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很好地结合语言教学,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促进语言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此,我国的外语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师资培养方面的改革提高外语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整体素质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外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教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应对语言形式、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等进行语用分析。

其次,外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既要学习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把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科研,以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语言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增加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表达,准确地理解语言的语用能力,那么,大可摒弃传统的以教授语言为目的的语法翻译法,采取语境教学法、语篇分析法或交际语用教学法,以构建一个语言环境使得教、学、用三结合。

教师可以把以语言为目的的阅读课或基础课改为在老师指导下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或研究的各种实践课,如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精读、泛读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扩大词汇量;或以语用为主要目的的模拟国际会议、模拟商务谈判、模拟法庭等;抑或是以任务为核心的研究实践课,每项任务都包括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帮助同伴、写研究报告等活动,听说读写译都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他们以语用的体验和成功的体验,做到扩充知识与培养语用能力并举。

外语评估体系的改革中国目前的大规模外语测试基本上采用结构主义的构想,题型设计吸收了美国托福考试的框架,这种重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的测试模式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符合现代语言测试的发展方向。

因此,新的外语测试模式应特别重视考察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把握住一致性原则(所测试的行为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一致)和有用性原则(信度、交度、真实性、交互性、可操作性)。

总之,无论是师资培训、教学方法,还是教材编排和选用以及外语测试手段方法的改革都应使整个外语教学形成一个以语用知识的教学为核心、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依归的有机的语言教学系统工程。

编辑本段相关理论语用学和“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自从格赖斯发表这一理论的20年中,不同的语言学家在赞同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发表过各自的解释。

比较普通的一种解释是:会话双方有问有答,这是合作的基本形式,不然就不可能有会话。

在此前提下,会话的双方各按语用的意图进行会话。

如何分析各具意图和各具蕴涵的会话,是会话中合作原则理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为此,格赖斯提出了4条准则,作为分析的标准:①关联的准则:是答其所问,或答非所问,或有所答有所不答?语用学研究分析②信息适量的准则:是适量,还是低于适量,还是超过适量?③信息真实准则:是真实,还是有真有假,还是全部是假?④信息明白准则:是明白,还是有明有暗?语用学的任务是弄清楚上述各种不同情况的蕴涵。

①关联准则的例子:问:某部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答a:喔,你这样看。

(部分关联。

蕴涵:自己不表态。

)答b:天气凉了,该穿大衣了。

(毫不关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