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
课程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本文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语文课程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们教师作为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具体实践者,必须也要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那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
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
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是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但是语文作为工具又不同于一般工具,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人文性。
语文课应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理解、吸收其丰富的人文滋养,并进而内
化为自己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这种滋养,而不是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一边,只着力在精神内容上发挥。
何谓人文?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
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
面对语文所具有的特殊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去处理?
笔者曾经听过不少公开课、示范课,在这些公开课或者示范课上大都有一些重人文、轻工具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二是片面强调个性化体验,致使多元解读变得漫无边际;三是在课堂上进行徒有形式的合作探究。
不过公开课与示范课带有表演的性质,这种偏向人文性的情况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并未形成气候。
在许多老师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反而有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
那么语文课程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语文首先具有的是工具性,让
学生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能以此为工具准确的理解别人、表达自己,是其基本目的。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走入一种误区,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政治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学课、生物课、物理课”;“而且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给予归纳,不提示其中的语言问题,不点拨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语文能力目标得不到扎扎实实的落实,历史与社会赋予语文课的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使命正在被悄然消解。
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重新并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语文作为学科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理解别人,表达自己。
呈现在语文学科中的言语,即课本上的课文,在形态上与其他学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立足点却有根本不同。
具体表现在:语文以言语形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则以言语内容作为各自的教学内容。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选入课本,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石拱桥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适当练习学会写说明文。
当然,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并非完成了语文的全部,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的人文性,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否则就又走上了传统教学中只重工具性忽略人文性的老路。
那么如何凸显人文性,作为教师需要做什么改变呢?
一是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为主,老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唯老师马首是瞻,对文本进行死记硬背。
而人文性教学倡导民主课堂,要求教师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独特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
这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权威主义”,教师由命令者、灌输者变成商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是由接受性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
在接受性教学中,学生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常常被扼杀。
而提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民主课堂”。
语文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肺腑之言,说真实感受,说心中疑惑,不说假话套话,不说标准答案,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体现民主课堂,学有用的语文。
如果我们改变长期以来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和对学生思维的禁锢,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上下功夫,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相信各位老师一定能够上出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