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案例2:人教版第十册《放弃射门》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觉得福勒是个怎样的人呢?生:他是个公平竞争的人。

生:他是个时刻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他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风尚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福勒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生:为了不让对手受伤。

生:福勒这样做,是为了公平竞争。

生:是为了给观众一场精彩的比赛。

生:……师:从福勒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生:……似乎,这两个片断既涉及了工具性,又涉及了人文性。

但是,它们绝对不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统一”。

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地理解了语文的性质,将工具和人文截然分裂了。

案例1的教学重心就明显地偏向工具性,学生没能用心去感受、体验漓江水的美,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人文性”严重失落;案例2的重心又明显地落在了人文性上。

教学流程中,人文关怀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放弃射门》这篇文章不是成了摆设吗?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体现在哪里?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什么作用?5、悟“统一”讲到这里,总该悟出一些什么来了吧!首先,语文首先应该是姓“语”,再是“文”。

语文教学还是应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本,以语文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如何达到二性的和谐统一呢?要关注言语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让二者彼此交融,和谐相生,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体现二性同构共生的意图。

字词教学,许多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先指导学生认读几遍,然后对词语进行解释,接下来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环节。

他们认为,在词语上花时着力、展开教学,会给人一种咬文嚼字、繁琐分析、凸现工具性之嫌,因此尽量淡化或避让。

如此,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和运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拓与落实,其后进行的阅读理解环节也必然受其影响,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亦受其牵连。

其实“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阅读教学中,我们用整合的意识,设计词语教学,也能演绎“二性合一”的精彩。

如教《师恩难忘》第一课时时,这样进行字词教学: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师恩难忘》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

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

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

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

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

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

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

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

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刘绍棠。

原题《老师领进门》,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师:(板书“叩拜”)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再齐读)师: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生1:我想到了学生拜见老师的情景;生2:我想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形;生3:我好像看到大臣向皇帝跪拜的样子。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

我们再看第二个词。

师:(板书“戛jiá然而止”)请大家读一读,注意“戛”这个字,它与哪个字差不多?生:“戛”与“嘠”差不多,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没有。

师:(相机板书“嘎”)请你读读这两个字。

(生读后再齐读);师:从课文中找到这个词,读读它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多名学生说后教师出示一组四字词语课件: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指名读后再齐读,然后引读。

)师:是的,作者每当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生投入地齐读这些词)师:每当想到田老师讲的故事,回忆起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就会记起这些词——(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生再次深情地齐读这些词)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生:(齐说)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师:说得好,娓娓动听、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为过。

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指屏幕上“娓娓动听”等六个词语)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中的田老师,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生自由书写)师:(3、4分钟后)谁先来,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生1: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串讲一遍,然后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让我们恰如身临其境。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生2:田老师上课引人入胜,他编的故事娓娓动听,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我能成为作家,都是田老师的教育,所以我在40年后遇到田教师,仍向一年级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感谢他的插柳之恩。

生3:田老师上课娓娓动听,讲的故事引人入胜,我深深感谢田老师把我领进了知识的大门,文学的大门。

生4:田老师教学非常有方法,他每上一课都给我们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然后娓娓动听地讲给我们听,我们从田老师的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对我的教导。

评析:传统的字词教学多是在字音上机械认读,词意上孤立讲解,学生学得枯燥无味。

而“二性合一”的字词教学,避免了这种孤立与机械,赋于过程以情趣性,创设语境,将词义的理解与运用交融于一体,进行情境再现,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包含的意蕴,心智亦受到启迪。

上述案例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相关画面,形象地感知“叩拜”;接着联系上下文理解“戛然而止”;在学习六个四字词语时,学生在老师的激情引领语下,不仅读得情趣盎然,记住了词语,更感受到了文本中田老师的课品与人品;在此基础上积累关于口才好的词语;最后让学生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写写田老师,写写田老师上的课时,学生的写已是入情入神入心。

在这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和文本的感悟有机结合,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案例3: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可以这样处理有关“大猫”的段落的:一是引导学生摘录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作为统领全段学习的中心句。

二是紧扣“古怪”一词,让学生在文中找找划划,体会猫的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确实地让学生感知猫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三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对于句式“说它……的确是呀……可是”的赏析以及运用。

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逐步从课内练习拓展到课外发挥。

如先引导学生根据第2、3自然段的内容用上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既巩固课文内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外生活进行想象说话。

我想,当学生在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时,是不难体会到他对猫咪深深的喜爱的。

其次、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辨证统一,但也应根据文本特点,有所侧重。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小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由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使得语文课程更亲近于人的精神、情感、志趣、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特性,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育全方位地影响小学生整体人格的提升,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