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项目立项材料xxx科技公司第一章概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氢能源项目氢能源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动力来源,其生产方案较多,主要有:1)化石燃料制氢:天然气制氢、煤炭制氢等;2)富氢气体制氢:合成氨生产尾气制氢、炼油厂回收富氢气体制氢、氯碱厂回收副产氢制氢、焦炉煤气回收氢等;3)甲醇制氢:甲醇分解制氢、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甲醇部分氧化制氢、甲醇转化制氢;4)水解制氢:电解水、碱性电解、聚合电解质薄膜电解、高温电解、光电解、生物光解、热化学水解;5)生物制氢:生物质通过气化和微生物催化脱氢制氢。
(二)项目选址某某产业示范基地场址应靠近交通运输主干道,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同时,通讯便捷有利于及时反馈产品市场信息。
(三)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50772.04平方米(折合约76.12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55.91%,建筑容积率1.40,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37%,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66.60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50772.04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28386.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080.86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48398.70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4528.55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53台(套),设备购置费5246.55万元。
(七)节能分析1、项目年用电量1266054.96千瓦时,折合155.60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27382.95立方米,折合2.34吨标准煤。
3、“氢能源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1266054.96千瓦时,年总用水量27382.95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57.94吨标准煤/年。
达产年综合节能量55.49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4.99%,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项目符合某某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规划,符合某某产业示范基地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19056.5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681.5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55%;流动资金6374.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3.45%。
(十)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42717.00万元,总成本费用33933.88万元,税金及附加348.46万元,利润总额8783.12万元,利税总额10343.04万元,税后净利润6587.3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755.7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6.09%,投资利税率54.28%,投资回报率34.57%,全部投资回收期4.39年,提供就业职位840个。
(十二)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对于难以预见的因素导致施工进度赶不上计划要求时及时研究,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制定和安排赶工计划并及时付诸实施。
二、项目评价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某某产业示范基地及某某产业示范基地氢能源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某某产业示范基地氢能源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2、xxx(集团)有限公司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氢能源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某某产业示范基地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840个,达产年纳税总额3755.70万元,可以促进某某产业示范基地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6.09%,投资利税率54.28%,全部投资回报率34.57%,全部投资回收期4.39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4.39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创新是振兴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所在,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在于企业,尤其是贴近市场、嗅觉敏锐、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更能聚集创新资源,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报告明确指出,探索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骨干民营企业参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标志性项目建参与设,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针对民营企业科技资源相对缺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的问题,报告提出建立科技成果发布和共享平台,提供适合民营企业需求的项目技术源和公共技术服务;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和标准制定,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民营企业的行业话语权。
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生态效益。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整治力度,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生态效率基础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分析一、项目建设背景1、坚持改革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开放新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制造业发展中,产品模块化程度不断提升,生产过程可分性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进步带来交易效率显著提高、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基于价值链不同工序、环节的产品内分工获得极大发展,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导形式。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日趋加快,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全球价值链日益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新态势。
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投资者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到相关国家投资兴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等,推进产能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可以预计,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加速发展,这些顺应经济转型需要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蓄势前行的新动力。
二、必要性分析1、在新常态背景中,我国的经济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获得一定新的机遇,可能也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在本文可以通过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减速,所以应该引起重视。
此外,在发展的角度上看,新常态的经济法发展主要是贸易区进行,是通过市场的发展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消失,代表着我国经济市场恢复了正常。
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与新能源汽车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并决定对这七大产业加强扶持力度”。
三、市场分析一、氢气产储氢能源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动力来源,其生产方案较多,主要有:1)化石燃料制氢:天然气制氢、煤炭制氢等;2)富氢气体制氢:合成氨生产尾气制氢、炼油厂回收富氢气体制氢、氯碱厂回收副产氢制氢、焦炉煤气回收氢等;3)甲醇制氢:甲醇分解制氢、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甲醇部分氧化制氢、甲醇转化制氢;4)水解制氢:电解水、碱性电解、聚合电解质薄膜电解、高温电解、光电解、生物光解、热化学水解;5)生物制氢:生物质通过气化和微生物催化脱氢制氢。
目前全球主要制氢方法来源于化石燃料(66%)和甲醇重整(30%),电解水成本较高,仅4%氢气来源于电解水。
国内方面,我国氢气主要来源于焦炉煤气(66%)、氯碱工业副产氢、天然气、甲醇、液氨重整。
焦炉煤气中含硫量较高,会引起催化剂中毒从而减少电堆寿命,加装脱硫装置会大幅增加系统成本,因此目前氢燃料电池的氢气主要来源于氯碱工业副产氢。
但是长期来看,随着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发电占比逐渐升高,且新能源电力成本持续降低后,低成本高纯度氢气依然来源于电解水。
目前我国氯碱副产氢产能约76万吨/年,完全满足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需求,叠加天然气、甲醇、液氨裂解的氢气产能,合计278万吨/年,可供68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其中氯碱副产氢即可供应19万辆汽车的氢气需求,因此短期内氯碱副产氢完全满足氢气用量。
随着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增长,远期氢气供应依然不足,我们认为电解水制氢有望成为未来氢气生产的主要来源。
电解水制氢目前唯一缺点是耗电量大导致成本过高,约在2.5~3.5元/Nm3之间,而氯碱副产氢氢气成本仅1.3~1.5元/Nm3。
电解水制氢成本来源主要是电耗,能耗水平约为4.5~5.5kwh/Nm3,能效在72%~82%之间,成本相当于30~40元/kg,用电解法生产气态氢的价格比汽油约高65%,如果生产液态氢,则比汽油高约260%以上。
我国电力装机及消费结构转型,可再生能源高速增长,光伏风电占比逐渐扩大,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成为我国电力消费结构的重要来源:1)2019年光伏风电已经开始进入平价时代,部分风电光伏项目已经满足平价要求,未来有望进一步降本,从而产生大量低成本低价可再生电力;2)近年来,降低弃风弃光率是国家发展新能源的重要目标之一,2018年弃光弃风率分别为3%和7%,另外弃水率为5%,合计浪费可再生能源909.45亿度电,对应可产生氢气617万吨,是目前氢气产能的一倍,若将这一部分浪费的资源用于电解制氢,可产生边际成本极低的氢能源。
二、氢气储运氢气使用和生产地域的不匹配造成了储运问题。
相对生产环节,氢气储运问题相对更大:我国氢气输运技术仍不足,存储和运输企业较少,产业化水平低。
氢气生产后的储存方式与车载储氢方式基本相同,均为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和固态储氢,加氢站的气源也多采用外供高压气氢。
储运气瓶与车载气瓶的差别在于压力不同:储运气瓶的压力高于车载氢气瓶。
当为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时,以站内储氢瓶和车载瓶之间的压差为驱动力,高压气态氢气由站内向车载储气瓶不断加注,直到目标加注质量或者压力则加注完毕。
目前加氢站目标加注压力多为35MPa,站内储气压力为40~45MPa。
为了满足更长续驶里程的需求,70MPa的加氢站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其储气瓶压力需要达到80~90MPa,因此储运气瓶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对强度和材质要求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