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经济》
大众文化是什么,低俗?卑俗?又或是由我们这些被动无助、没有辨识力(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受文化产业的大资本家任意摆布)的大众们的文化?
也许我们都只是对精英文化盲目崇拜与追逐而对我们的大众文化产生了那所谓的“最大公分母”的偏见。
在十一期间我选读了由陆扬、王毅所编的《大众文化研究》中英国学者约翰·费斯克所著的《大众经济》一文。
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对于相对抽象的描述难以理解,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
但我也同样从这篇文章中重新认识了大众。
在我对本文的阅读过程中通过作者约翰•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不断辩护与举例解析中在一点点深刻理解其对我们社会的重要意义,也同样不断思考着在现实中大众文化对我们中国社会所造成的一点一滴的影响。
而以下是我作为一个刚刚接触大众文化的“门外汉”对《大众经济》所属内容的浅析。
《大众经济》主要是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大众问题:解释当今大众性所存在的社会环境、解释何谓大众性与人民;
、两种经济:解释文化经济与金融经济存在的差异以及文化产品在两种经济间的运作;
、大众文化资本:解释大众文化资本是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发生作用并生产对抗性的意义和快感并解释其与权力的关系;
、对抗与符号权力:说明对抗所对应的权力形式并解释符号权力是如何表达的。
、多样性与差异:通过解释节目的多样性引出对文化(娱乐)领域与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间的密切关系。
将这五部分进行总结,大众经济学一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本文主要写了对于大众文化是如何在由大量不同的社会团体和亚文化组成的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平衡从属阶级与统治阶级间的对抗从而对经济领域中文化经济和金融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与政治领域造成影响。
并且由此为大众文化辩护。
约翰•费斯克在为大众文化辩护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提到一下几个关键词:“多样”,“对抗”,“两种经济”。
尤其是对抗更是反复出现在文中成为关键词。
在文中约翰约翰•费斯克是这样表达对抗的“同质与差异之间或赞同与冲突之间的斗争是这个权力的一种主要表达。
这个权力的“上一下”力量试图围绕默认的上下一致建立一套和谐的意义和社会身份,其形式服务于现存状况。
它力图否认任何利益冲突,在一种互补结
构中把社会的差异因素聚合到一起。
它是一种同质化、中心化和整合的力量,目的是维护处于中心的符号和社会权力。
”
通过阅读,我理解的大众文化中的对抗是由于无权的从属阶级与有权的统治阶级斗争所造成的,又由于在经济领域中文化经济中的消费者会有着很大的权力,那么使得从属阶级能够在大众文化中获得快感,促使他们通过文化来表达。
其中统治阶级希望可以由多元化为一元,从而能够更容易来统治社会,而从属阶级希望维护多元,从而表达自己的意识。
文中谈到“娱乐领域是快感、意义和社会身份的领域中的一个,假如这个领域不能维护和促进从属阶级保持差异性的权力,那么政治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动因就会大大减少。
保持亚文化的差异性也许本身不会产生任何直接的政治效果,但从更广泛的效果层面看,这一权力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而对这一点我表示有所疑问。
在文中对对抗的描述,总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在秦朝时,秦始皇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焚书坑儒,他用了暴力的手段将多元的文化强制化为一,但是结果又如何呢?秦朝灭亡,而这其中由于儒生对于自己的意识无法在文化上得到表达获得快感进而化为了在战争上的获取。
可见当统治阶级在文化领域的控制超过了从属阶级,那么他们便会将自己的意识通过其他手段表达,甚至推翻统治阶级。
再来看在世纪左右,中国抗战期间的“白色恐怖”,那时也同样是国民党政府对于文人的过度控制而遭成了之后的民意不满,进一步造成了国民党的失败。
这些都体现了对于不能维持和促进从属阶级保持差异性的权力,而是剥夺。
这是会导致政治上的变革,甚至说是巨大变革的。
而在当今的中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由于科技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达,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接受文化。
在《文化经济》中约翰•费斯克是这样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传播技术,卫星、电缆、光学纤维,可以被看做多样性的潜在促进因素,因为它们的造价要求传输更多的东西。
不过正如巴克(《针尖上的文化》一文中所提出的,至少在欧洲,像卫星这样的新技术使更多的观众看到节目,这要求电视的内容不带有争议性,具有一种平淡无味的同质性,谁也不冒犯,在较表面的层次上,符合每个人的要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传播手段的发展也许实际上减少了其所传播的文化产品的多样性。
”但是这只是基于有盈利性质的电视台而言。
他们希望谁也不冒犯,是由于他们需要观众。
就如文中所言,在文化经济中电视台将电视观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
而观众在节目中他们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他们需要什么便生产消费什么,以获取快感意义。
所以对于电视台而言,他们无法决定观众的消费,他们能做的便是尽可能的降低让观众看到不悦的内容以减少观众的流失。
但是在中国,类似于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以个人为主体文化传播,他们是无需顾忌利益的。
他们会发表了带有争议性的内容,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通过转发或点赞形式会建立的即时的拥有统一意识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团体,而这样不断增加的各种亚文化正不断动摇着主流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的利益。
正如现在会有不断在网上转发的“外国如何如何好,中国如何如何差”的一味“亲外”者所组成的社会团体等等。
有人说,现在的言论仍是不自由的,受到政府的控制。
但是若是让这样“亲外”的社会团体对大众文化掌控超过统治阶级,那么会否造成,统治阶级的倒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