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

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

导言一、关于大众文化的“众声喧哗”1、悲观主义态度(1)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文学和社会评论家马修·阿诺德(2)F.R.利维斯:大众文明包含了大众文化,它是低劣和庸俗的代名词,被没有受过教育的大众不假思索地大量消费。

少数人文化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些文化精英占据的中心,也被低劣趣味的虚假权威取而代之。

(3)法兰克福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操控性、意识形态性,对于维护现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人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合理的极权社会,其自主性也在无所不在的文化潮流中遭到消解,享乐主义消磨了人的斗志,使人成为丧失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质促使其关心焦点集中在利润和经济效益上面,艺术本身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品格逐渐丧失;而随着资本主义对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需要,再加上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播技术的支撑,创造性的个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按照文化工业提供的模式进行表达的无个性的模式与大批量的复制2、乐观主义态度1、本雅明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述大众传播技术具有将艺术从博物馆转移到大众日常生活的能力,使文化的共享领域得到明显扩大,艺术也由此逐渐从垄断走向民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中来。

2、迈克·费瑟斯的大众文化观二、消费文化、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关系1、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大众的消费活动中生成;2、消费社会构成了大众文化与媒介运作的具体语境。

3、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是一体两面,相辅相生的。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本身具有“双重结合”的特性。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时尚的传播、流行与消费对消费社会的构建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三、大众文化与性别1、在现代社会,形象的生产、展示和消费成为其重要特征。

2、性别传播中的两性形象成为视觉文化中的重要类型。

四、大众文化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大众文化在全球扩散和蔓延开来,它不仅带来利润的飙升和资本的增值,还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权力的重要指标。

第一章大众文化与媒介第一节、文化的媒介化与媒介化的现实一、大众媒介主要包括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大众文化则是指由大众媒介生产、表演和传播的文化。

二、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三、数字化生存第二节、西方视域中的大众文化一、文化的定义1、雷蒙德的文化定义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文献式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

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金开诚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由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的观念性;文化的集体性;文化对行动的引导性。

3、文化的层面: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4、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物制作;规章制度;礼仪习俗;语言符号二、大众的定义在驳杂面影的背后,依然有一条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拒斥批判到接受研究大众文化的线索。

第三节大众文化的涵义及其特征一、大众文化的涵义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介(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1、商品性2、产业性3、娱乐性4、技术性5、流行性第四节大众文化在中国大陆的行程及其影响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港台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剧为先导,拉开了大众文化的序幕。

港台文化成为大陆引进与学习的对象。

二、随着经济体制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转换,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大众文化逐渐踏上了发展的车道。

此时期的大众文化告别了对港台大众文化的机械模仿,转向立足于本土语境的创造,西方的大众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国门。

三、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进入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转型期,大众文化也相应滑向了快速发展、膨胀扩展的轨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与实施,传播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崛起,经商致富成为全民意识,文人纷纷下海,以市场手段进行文化创作。

令大众文化的发展势不可挡,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组成的文化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大众文化占据主导位置,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纷纷向大众文化靠拢。

为文化艺术带来了如下变化:1、文化艺术的雅俗界限日趋模糊。

2、文艺的审美观念由崇高向世俗的转变。

第二章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第一节、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一、消费社会的概念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

从原来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商品消费为中心的社会。

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

二、消费社会的缘起(一)关于消费社会起源于何时,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1、麦肯德里克:消费社会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

2、萝莎琳达·威廉斯:消费社会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

3、钱德拉·慕克吉:消费社会形成于15、16世纪的英格兰。

(二)以上三家的说法确立消费社会产生的标志是根据曾经为少数阶层享有的消费特权,已经打破阶层壁垒,使其他阶层也能参与其中,从而整个社会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消费浪潮的情景。

但大多数学者以是否进入大众规模消费阶段作为消费社会的形成标志,认为消费社会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

赫尔曼·卡恩根据人均收入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2000年》前工业社会:50-100美元局部工业社会:200-600美元工业社会:600-1500美元大规模消费社会或先进工业社会:1500-4000美元后工业社会:4000-20000美元(三)消费社会与消费革命的关系第一次消费革命发生在18世纪,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消费热潮从英国发端,随之遍及世界,人口的增多,农业生产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更新,社会下层攀比消费的形势和英国人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为消费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但还是有限消费模式,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第二次消费革命发生在20世纪,随着商品数量和种类的成倍增长,特别是福特主义的兴起使得大批量社会生产以及工人的高薪化成为可能,再加上西方国家把鼓励高消费当做爱国责任来推行,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推向大众消费阶段。

三、消费社会与前消费社会的区别。

1、在形成的动力上,前消费社会(生产社会)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勤俭节约,为扩大生产而强调消费只是生产的附庸。

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的生产相对于传统的节俭消费观来说,已经显得相对过剩,因而强调刺激消费,注重发挥消费的作用。

2、在社会的主要特征方面,在前消费社会中,消费行为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就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在消费社会中,时尚成为消费品的主要尺度。

时尚通过把消费品符号化,赋予消费品一种象征性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3、在对私人领域的实施控制方面,在前消费社会中,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和个人的爱好自由决定自己的的生活,而在消费社会中,经济的决定权已经退居其次,广告等新闻媒体操纵着日常生活的决定权。

通过讲述一个个关于美好生活的神话,使人在电视、广告等媒体面前成了不会思考也懒于思考的奴隶。

四、消费社会的特征1、消费成为人们进行区分的身份标识和获得拯救的手段;2、拥有和使用不断增多的商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主要的文化志向和可以看到的最确切的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成功的道路;3、在消费社会中,极大丰盛的物质才有实际意义,而精神生活成为反日常生活的概念,消费者在一种被动麻醉的状态中被物化成社会存在中的符号,人的生存意义遭到贬抑,主体性遭到消解;4、在消费社会中,奢侈消费的观念和行为造成对生态的极大破坏,人造物质的丰富和自然权利的匮乏,使得一种丧失了简朴的精神生活状态成为当代物质过程中的精神贫乏常态;五、消费文化的概念。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消费主义文化是指在消费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

第二节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一、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本身具有“双重结合”的特征。

也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本身被人消费,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消费。

1、电视购物2、植入式广告二、大众文化消费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时尚的传播、流行与消费。

(1)大众传媒是时尚的传播者和塑造者,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和时尚制造往往是三位一体的。

(2)媒体的市场取向和追逐利润的内驱力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时尚的面貌和进程,使时尚成为消费文化的重要表征。

三、从消费社会的语境来看,大众文化消费功能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意义的生产和流通。

四、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还体现在它与仪式之间的紧密关联。

第三节广告的消费意识形态幻象一、广告消费意识形态1、商品拜物教广告传播实质上就是制造一个又一个意识形态神话,在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又生产着新的更大的欲望,消费成为控制人们生活的一种无法摆脱的力量。

广告传播创造的生活世界并不是真实的生活世界或其再现,而是仿像,即主体生活于虚幻的与现实不相关联的“超现实”之中。

2、广告的技巧:意义嫁接所谓意义嫁接,就是把一种与某个商品(符号学上说的能指)并不具有必然联系的意义(所指)“嫁接”到该商品。

通过意义嫁接,消费这种产品与消费一种意义(常常是非商业化的、非功利的意义)就被牵强地、但常常又是不被知觉地联系起来。

它通过(1)欲望的乌托邦式解决;(2)模式化的意义阐释等途径来迎合消费者模式化的文化心理,满足消费者的深层欲望,从而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

3、广告建构意识形态的策略(1)示范:消费偶像与消费神话的大众认同。

生产性偶像——陈景润、张海迪消费性偶像——电影明星与体育明星(2)刺激:大众消费欲望的激活与悬置危机情境→商品购买→危机解除二、广告消费与风险社会1、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