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韩国产业发展模式及政府产业政策

浅析韩国产业发展模式及政府产业政策

浅析韩国产业发展模式及政府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存在了“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观点,二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GEI经过多年积累提出区域产业发展的“二四五”分析方法,即以市场和竞争为中心,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四类主体,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五类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区域特色模式。

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并不存严格“对”与“错”,“先进”与“落后”等评判标准,寻求“适合”的发展模式才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韩国能够在30年的时间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能够迅速走出低谷,这引起了全球密切关注。

韩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其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政府”这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韩国政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不同的主导产业,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以全力支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益。

韩国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并针对以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遇到的问题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1、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扶持以纤维、胶合板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正式转向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为此,韩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包括:生产出口产品所用中间材料和设备进口的关税减免制度低息出口支援贷款等出口优待金融措施引入公共贷款,对民间企业引进国外贷款进行审批和提供支付保证1964-1965实行汇率和利率改革,韩元贬值,利率提高;1965年将汇率制度从产业差别性复汇率制改为单一浮动汇率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积极投资兴建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并建立出口基地、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2、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进入70年代后,韩国政府对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重点支持重化工业发展。

这段时间是韩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重化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战略产业进口替代阶段,二是重化工业出口导向阶段。

战略产业进口替代阶段(1967-1971)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韩国政府已经表现出把主要战略产业培育成进口替代产业的意志。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新建和扩建了重化工业部门。

第二个五年计划(1967-1971)期间政府确定了钢铁、石化、机械、造船等战略产业。

这一时期韩国政府为推行战略产业的进口替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是制定7个特殊工业振兴法促进战略产业的进口替代,从而在法律制度上为战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化工业出口导向阶段(1972-1981)第三、四次五年计划中确定在1972-1981年10年间,选择钢铁、造船、机械、电子、化工等战略产业,在70年代根据工业振兴法确定和建立了专门的重化工业园区和大规模重化工业基地,培育出一批大企业集团。

由于重化工业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韩国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行全方位干预,建立起产业优先,金融从属型体制,为扶持产业的企业提供低息政策贷款资金,根据《国民投资基金法》设立“国民投资基金”。

据世界银行统计,1977年韩国银行贷款总额的45%集中在重化工业。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负的实际利率支援的政策性金融占银行贷款总额的50%。

税收政策方面,对选定的重化工业提供税收优惠,对购买国产设备的企业抵免投资税额。

教育与科研方面,扩建和新建重化工业相关的各类专科学校和职业教育机构;新建或扩建政府出资的研究所负责研究开发。

在贸易政策方面,为促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政府加强对进口的控制,号召国内厂商购买国产重化产品,规定主要产品设备的国产化率条件。

3、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日益深入和条件的成熟,韩国放弃了片面强调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方式,提出“科技立国”口号,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目标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这一时期韩国除进一步提高重化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外,开始重点发展电子、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自1985年被确定为科技开发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具体政策包括:对高新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产业诸多优惠;贸易政策方面,实行进口自由化和降低关税等贸易自由化政策;实行资本自由化政策,进一步完善外资规制,促进了技术引进。

4、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提高韩国产品出口竞争能力,韩国从1998年开始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产业政策方向及知识型新产业发展方案》,明确提出集中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航空航天等28个知识型产业及服务业。

2003年8月韩国公布了今后五至十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其中确定“十大新引擎产业”,包括数字电视和广播、液晶显示器、智能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型家庭网络系统、数字内容/软件、新一代电池、生物新药及人工脏器等。

为确保“十大新引擎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制定了综合实施对策,包括:加强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科研投入;对新产业相关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对相关的研究开发和设备投资实行税收优惠;将“十大新引擎产业”分解,选择各产业的重点培育技术和企业;通过现金补助制度等优惠金融政策引进外国高技术投资;通过大量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并促进产业发展韩国政府的产业技术政策和技术支援制度对韩国产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韩国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密切结合并与之匹配。

韩国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与之配套但战略产业技术政策始终保持一致,通过确保战略产业、战略技术和技术本土化的推广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5、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韩国树立了技术自立的长远目标。

这一时期韩国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是注重对战略产业的扶持,并形成了以人力资源开发长期规划为中心,构筑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战略。

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韩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技术政策,重点是促进技术引进和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相关计划包括:1966年第二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中包括了人力开发计划、研究开发计划、资源开发计划、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技术振兴计划等方面的具体长期规划。

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完善与技术振兴相关的税制;设立科学技术基金等政策措施;制定工业化标准和工业所有权制度;实施以技术人力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包括从海外招聘专家学者;1966年《外资引进法》规定了促进技术引进的措施;1962年设立技术管理局,1967年升级为科学技术处,具体负责科学技术振兴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并督促执行;设立许多政府出资的研究机构,如1966年设立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

6、20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基础上的重化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目标开始转变,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促进自有技术的开发。

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技术政策主要是建立以公立研究机构为中心的,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开发体系。

同时采取措施促进民间企业技术开发。

1972年制定《技术开发促进法》,目的在于促进产业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促进研发投资、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产业化,制定了税收支援制度;1973年为支援技术开发的研究制定了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1974年设立了具有风险投资性质的韩国技术振兴股份公司,意在积极引导和促进民间企业的技术开发;1976年根据《技术开发促进法》以韩国产业银行为依托建立技术开发资金支援制度,并开始根据这一制度对有关技术开发进行支持;为促进技术引进,才取了阶段性的技术引进自由化措施;1973年《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为政府资助建立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立法基础上建立由政府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

1973年设立韩国科学院,此后又设立了19个与扶持重化工业有关的国立研究所。

7、20世纪80年代韩国六、七十年代对技术开发重视不够,并面临产业竞争力下滑的问题。

因此韩国将产业技术开发作为80年代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技术立国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为构筑自立的基础,韩国政府对产业技术进行长期战略规划,具体包括:1986年制定“面向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将达到技术发达国家水平作为长期发展目标;1986年出台科技发展15年规划,明确提出将技术开发的主体由政府逐步转到企业;制定颁布“提高产业技术五年计划”(1989-1993),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开发促进措施的实施。

这一时期韩国政府推动产业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促进技术引进自由化;成立促进技术开发的管理机构,如技术振兴扩大会议、技术振兴审议会议等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提出技术开发支援等方案;合并政府研究机构,统一管理;制定相关法律,如《工业发展法》、《产业技术研究组合扶持法》等法律,强化产业技术开发措施;通过政策支援措施促进民间企业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推动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建立8、20世纪9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第七次经济社会开发五年计划(1992-1996)为标志,韩国的产业技术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

韩国政府为取得技术上的主动权,制定了一些确保高新技术开发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计划包括:1991年制定“科学技术部门五年计划”,将919个生产技术课题由政府与民间共同开发1991年12月韩国政府制定科学技术革新综合对策,力争在第七次经济社会开发五年计划时期使一些特定领域的技术达到7个发达国家的水平,被称为“科学技术G7计划”;1999年底颁布《科技发展长期计划》,为韩国今后发展确定蓝图。

这一时期的具体政策措施有:设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鼓励研究开发和技术人力开发,应用高技术的商品化及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开发等等;重视科技投入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科技投资在GPD中比重逐步提高;加强职业教育,重视岗位培训,努力提高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重视国外学成归来人员,聘请国外高技术专家,通过他们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对公立研究机构的评价和管理,缩减或关闭缺乏需求、绩效不佳的研究机构;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建立;实行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全方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