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蔗产业发展专题报告(定稿)

甘蔗产业发展专题报告(定稿)

关于嘉镇甘蔗产业发展的思考
尹久付
嘉镇的气候、海拔、区位优势等非常适宜甘蔗生长。

近年来,通过对甘蔗产业的培植、扶持,甘蔗产业已成为嘉镇中、低海拔地段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现就嘉镇甘蔗产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嘉镇甘蔗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气候条件适宜
嘉镇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处于南亚热带过渡区北缘,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期短,光照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回升快;旱季从11月至次年3月, 夏秋多雨,雨季集中在5-10月, 年降雨量800-900毫米,甘蔗生长需水量最大时期刚好为雨季,可满足甘蔗对水分的需求。

(二)政策机遇较好
国家实施“东糖西移”战略以来,国家糖料基地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东部向西部地区转移,云南成为转移的重心,目前,云南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甘蔗生产基地。

此外,从嘉镇自身条件看,全镇尚有适宜甘蔗种植的热区土地15000亩左右,土地资源丰富。

所以,无论从市场需求、战略转移的需要来看,或是从嘉镇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嘉镇甘蔗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必将成为继核桃、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效益优势明显
水稻、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亩产值为1500-2000元/亩,甘蔗产值为2500—4500元/亩,与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相比,甘蔗种植效益空间及收益较大。

(四)调节农企矛盾
嘉镇水电产业发展较快,农业灌溉用水与工业用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而甘蔗种植需水量较水稻等农作物要少,大面积种植甘蔗以后能有效化解灌溉用水与工业用水之间的矛盾,进而减少“水事纠纷”。

(五)技术要求不高
嘉镇是老甘蔗种植区,大部分群众都有种植甘蔗的经验,且甘蔗种植不是高科技产业,其种植及管理相对粗放,只需在个别环节上加以技术指导就能种出产量高、质量优的甘蔗。

(六)龙头企业带动
经嘉镇党委、政府牵头协调,引进了一家“龙头企业”,并出台了甘蔗种植扶持政策,扶持政策如:对2013年至2015年新种植甘蔗的农户给予每亩200—300元的补偿;有偿赊销甘蔗秧苞、肥料给农户种植;甘蔗收获时,公司以不低于420元/吨的上车价进行收购;对甘蔗种植区开挖的公路给予5000-10000元/公里的补助,极大地提高了农合种植的积极性。

二、嘉镇甘蔗产业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甘蔗产业的领导,确保完成种植任务,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甘蔗生产工作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
挂村领导亲自抓,各挂村站(所)和村“两委”干部具体抓。

2.积极动员,广泛宣传。

一是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召开甘蔗种植动员会及现场培训会,加强甘蔗产业的宣传力度;二是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单等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使优惠政策家喻户晓,增强了发展甘蔗产业的信心;三是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各村(居)委会联系领导多次深入到村、组,宣传了解甘蔗生产情况,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龙头企业与种蔗农户之间的矛盾;四是农技中心认真学习甘蔗收购的各项政策,组织人员深入一线,以种蔗村组、种蔗大户为重点,采取召开组长会、大户会、现场会、发放资料等方法,把蔗糖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宣传到各家各户,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人人皆知。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镇农技中心结合嘉镇实际,认真拟定甘蔗产业发展规划;交通、水利、扶贫等部门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逐步完善蔗区村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甘蔗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目前,已成功争取三面光大沟建设项目1件,整村推进扶贫甘蔗产业发展村组4个,项目资金实施160万元。

4.注重品质,科技兴蔗。

一是推广优良新品种,主要推广台糖22号、93159、00236等高产优质新品种;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科学种蔗水平,截至目前,共组织召开现场培训会22场次。

三是狠抓高产稳产示范基地建设,精心培育甘蔗种植协会和种植示范户,目前,已组织建立高产稳产示范基地1个、组建甘蔗产业种植协会1个。

5.加大协调,搞好服务。

强化挂村干部和挂点联系工作制度,把甘蔗生产作为挂点联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各项政策落实的督促工作,千方百计为基层解决甘蔗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6.强化督查,着力落实。

为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各年甘蔗生产工作任务,镇党委、政府把甘蔗生产列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对各村(居)委会甘蔗生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

(二)取得成效
2013年末,嘉镇通过招商引资,与云南省凤庆糖业集团新平恒诚糖业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建设1万亩甘蔗原料基地的项目框架协议,提出了用5年时间将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左右。

截止2015年7月,共发展种植甘蔗2600亩,覆盖11个村(居)委会45个村民小组,种植农户316户,100亩以上种植大户6户。

2014年,甘蔗产业销售收入达485万元,亩均产值2550元,户均产值15348元,种植大户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4户。

三、甘蔗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嘉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箐深,交通条件较差,甘蔗生产所需的物资运输极为困难。

近年来,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适宜种植甘蔗的中低海拔大部分旱地区域内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灌溉条件基本不具备,抵御干旱等自然风险能力相当弱。

(二)是种植甘蔗当年投入成本相对较大,部分农户难以承受。

每种植1亩甘蔗当年需投入成本2500元,其中物资投入900
元,劳动力投入1600元,大面积种植时农户难以承受。

(三)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服务不到位,带动力不强,制约全镇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甘蔗芽苞调供不及时,部分芽苞质量不好;种植及管理技术指导跟踪不到位,后续服务缺失;生产种植补助资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未及时兑付,老百姓怨气大;收购环节随意性较大,收购时间太迟、太短,甘蔗销售资金未及时兑付;与农户签订的种植合同条款太粗放、只明确种植户的义务,未明确收购方的义务;生产环节中有事才找政府,无事不闻不问,缺少沟通协调。

(四)部分群众“以粮为纲”思想严重,创新意识不强。

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仍存在种包谷、水稻才是硬道理的传统思想,缺乏“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和气魄。

(五)指导规划不到位。

甘蔗种植面积分散,科技措施不到位,公路、沟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

(六)缺乏财政扶持资金。

由于甘蔗产业发展晚,种植规模小,难以争取上级配套的项目支持。

四、下步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发展甘蔗产业的思路不动摇。

甘蔗产业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科技含量不高,适宜种植区域广,是一项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传统产业。

在下步甘蔗产业发展中,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统一全镇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立足镇情实际,把甘蔗产业作为鄂嘉镇产业结构调整中一项重点产业来抓,力争把甘蔗产业培育成继核桃产业之后的又一主导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进一
步充实完善甘蔗产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职能职责,明确责任措施,明确考核奖惩,做到“四个明确”,充分调动镇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形成班子成员联系村、联系种植大户,村干部联系村民小组、联系示范带头人的工作格局,做到有人抓有人管;要定期进行检查考核,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强力推进工作落实。

(三)整合资源,加大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统筹各职能部门做好政策、资金、项目和技术上的支持与指导;各班子成员对联系村(居)委会加强指导,并协调解决联系村在产业发展上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聚合所有能聚合的力量,全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二是有效整合扶贫、新农村建设、农业、畜牧等项目资金,通过项目扶持,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和后劲力。

(四)强化协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帮扶带动作用。

要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大沟通协调力度;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与云南省凤庆糖业集团新平恒诚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框架协议,细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种植合同;要积极总结上年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甘蔗芽苞调供不及时、质量不达标、技术指导不到位、服务缺失、各项补助政策兑现迟缓、收购不履行合同定价等,吸取经验教训,为蔗农提供更好的服务,确保甘蔗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达到企业与农户利益最大化。

(五)加强培训,强化科学技术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培训一批甘蔗种植科技人员,全面做好甘蔗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通过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会等形式,对广大蔗农进行甘蔗种植、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蔗农甘蔗种植水平;要严把种苗关、种植关,高标准、高要求选种、种植、管理,走科技示范、科技
带动的发展路子,不断增强甘蔗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校稿人:李张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