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第九章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m 因此,水文计算常采用公式 Pn 100 %计算 N 1 m 年频率,用公式 Pn 100 %计算次频率。观 NM 1 测资料的年限愈长,经验频率出现的误差也就愈小。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在编制 暴雨强度公式时必须具有10 a以上自计雨量记录。 在自计雨量记录纸上,按降雨历时为 5、10、15、 20、30、45、60、90、120 min,每年每个历时选择 6~8场最大暴雨记录,计算其暴雨强度值,然后不 论年次,将每个历时的暴雨强度按大小次序排列, 再从中选择资料年数的 3~4倍的最大值,作为统计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雨水管道,其设计重现期为10年。
国内部分城市设计重现期
(2)设计降雨历时的确定
以排水面积中最远一点到集水点的雨水流行时间作为 设计降雨历时。
式中:
t t1 mt2
l t2 (min) 60
t —设计降雨历时(排水面积的集水时间),min; t1—地面汇流时间,min; 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 V为(m/s); l —计算管段长度,m; —各设计管段满流时的流速,m/s;
%
n——观测资料总项数 m——暴雨强度出现的次数
• 如频率P=1%,即是等于或大于这个暴雨强度在1年 内可能发生1%次,或者在100年内可能发生一次,也 就是发生一次的时间间隔为100年。 • 又如暴雨强度频率P=50%,即在100年内可能发生50
次,重现一次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年
若每年只选一个雨样(年最大值法),称为年频率式
考虑以上两个原因,在设计降雨历时计算时引入折减 系数 m,延缓管内流行时间,使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并 达到折减管段设计流量,减小管渠断面尺寸的目的。 折减系数m实际是苏林系数(1.2)与管道调蓄利用系 数(1.67)两者的乘积。 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
折减系数 m 的确定
提出的原因如下:
1)雨水管渠按满流设计,但降雨时,管
渠中不总是满流,也并非一开始就达到设计流
速,而是随着降雨历时的增长逐渐达到设计流
速。这样,雨水在管渠内的实际流行时间与计
算得出的流行时间不符,需要采用一个系数进
行修正。(前苏联,苏林教授,苏林系数
20%)。
2)雨水管渠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是按照相应于该管段
第9章
9 .1 9 .2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9 .3
9.4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雨水管渠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或暴雨强度曲线;
2.划分排水流域,进行雨水管渠的定线;
3.划分设计管段,计算各设计管段雨水设计流
量;
4.进行管渠的水力计算,确定各设计管段的管 径、坡度、标高及埋深。 5.绘制管渠平面图及纵剖面图。
降水分布是指各地区降水不均匀。全球平均年降水量为930mm。全球大陆平 均年降水量为700mm。中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29mm。中国大陆降水分布的特点 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中国年平均降雨 量分布
台湾省北端基隆南侧 的火烧寮,曾出现 8409.0毫米的记录。 云南省的金平, 2267.3毫米。
集水时间的设计暴雨强度来计算的,所以,各管段的最大 流量不大可能在同一时间发生。当任一管段出现设计流量 时,其他管段(特别是上游管段)不一定都是满流,上游 管道存在空隙容量,起到调蓄(缓冲)管段内最大流量的 作用(必然会增长排水时间),从而削减其高峰流量,减 小管渠断面尺寸,降低工程造价。 ——管道调蓄利用系数。
的基础资料。
(2)暴雨强度的重现期 某特定值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是指等于或大于该值 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一般用 P 表示,以年为单位,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N P m
式中
P —- 暴雨强度的重现期(a); N —- 资料记录的年限(a); m —- 等于或大于某特定值的暴雨强度出现
的次数。 重现期 P与年频率 Pn互为倒数,即
暴雨强度。在推求暴雨强度公式时,降雨历时常采
用5、10、15、20、30、45、60、90、120 min 9个
时段。在分析暴雨资料时,必须选用对应各降雨历 时的最大降雨量。由于在各降雨历时内每个时刻的 暴雨强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计算出的各历时的暴雨 强度称为最大平均暴雨强度。
4.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 (1)降雨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即降雨 的范围。 (2)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渠汇集雨水的面积, 用 F表示,以公顷或平方公里为 单位(ha或km2)。 任一场暴雨在降雨面积上各点的暴雨强度是不相 等的,但在城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设计管渠的汇 水面积较小,一般小于100 km2,其汇水面积上最远 点的集水时间不超过60 min到120 min,这种较小的 汇水面积,在工程上称为小汇水面积。在小汇水面积 上可忽略降雨的非均匀分布,认为各点的暴雨强度都 相等。
m n = N , Pn N 100%
N — 降雨观测资料的年数
若平均每年选入 M个雨样数,称为次频率式。
n = N· M,
m Pn 100% N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每年选入的平均雨样数
若每年只选一个雨样,称为年频率式
n = N,
m Pn 100 % N
N——降雨观测资料的年数 若平均每年选入 M个雨样数,称为次频率式。
学表达式,是雨水管渠的设计依据。我国常用的暴
雨强度公式为:
q
式中
167 A1 1 c lg P
t b
n
q —— 设计暴雨强度(L/s·ha); P —— 设计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 A1、c、b、n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
确定。
我国《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收录了我国若
• • 降雨 •
植物截留
余水
土壤渗流
地面径流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径流系 数ψ 值见下表: 径流系数ψ 值
地面种类 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大块石铺砌路面和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 路面 级配碎石路面 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 非铺砌土路面 公园或绿地 ψ值 0.90 0.60 0.45 0.40 0.30 0.15
2.降雨历时 是指连续降雨的时段,可以指一场雨全部的时 间,也可以指其中个别的连续时段。用 t表示,单 位以 min或 h计,从自计雨量记录纸上直接读得。 3.降雨强度(暴雨强度)
降雨强度是指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
量,即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深度,用 i表示。
H (mm/min) i t
在工程上统计的降雨多属暴雨性质,故称暴雨
2. 设计暴雨强度的确定
(1)设计重现期 P 的确定
设计重现期是指在一个较长的统计期限内,设计暴雨强度的降雨重新出现 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单位为年。
◆ 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得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
计流量大,管渠的断面相应大。
这对于防止地面积水是有利的,安全性高。但经济上则因管渠设计断面的 增大而增加了;
在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
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
化,ψ 值也各异。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
采用平均径流系数,其值是按各类地面面积用加权平
均法计算求得,即:

式中
av

Fi
i
F
Fi ——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a);
ψ i——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全部汇水面积(ha)。
ψ — 径流系数,其值小于1,地面径流量与 降雨量之比。
9 .2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9.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 1.地面径流:在地面沿地面坡度流动的雨水,称 为地面径流。 雨水管渠就是收集雨水地面径流量。 2.径流系数 径流量 1 降雨量 降雨量 < 地面渗水量,雨水被地面吸收 降雨量 > 地面渗水量,余水(两者之差)在地面 开始积水,产生地面径流
1.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降雨的绝对量,是用降雨深度 H(mm) 表示,也可用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L/ha)表示。 在研究降雨时,很少以一场雨为对象,而常用单位时 间表示: (1)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年降 雨量的平均值。 (2)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月降 雨量的平均值。 (3)年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一年 中降雨量最大一日的绝对量。
强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 q
(L/s·ha)表示。q与 i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q=167i 式中 167-—换算系数。
暴雨强度是描述暴雨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确 定雨水设计流量的重要依据。在任一场暴雨中,暴 雨强度是随降雨历时变化的。所取的降雨历时长,
则与该历时相对应的暴雨强度将小于短历时对应的

m—折减(延缓)系数,明渠:m = 1.2;暗管:m = 2。
地面集水时间 t1 ——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雨 水口的地面流行时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 植被、距离长短等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 水流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在工程实践 中,地面集水时间通常不予计算,一般采 用5~15 min(《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
◆ 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管渠断面可相应减小,虽 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但可能发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 而影响交通,甚至给城市人民的生活及工业生产造成危 害。
因此,必需结合我国国情,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统一考虑。
一般:低洼地段大于高地;干管大于支管;工业区大 于居住区;市区高于郊区。最小不宜低于0.33年。
1 P Pn
洪水的大小 50年一遇 100年一遇 洪水重现期 50年 100年 2%(0.02) 1%(0.01) 频率
举例:教材:P66 表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