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良好精神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创设良好精神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创设良好精神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10年之中,我们全体教师在园领导的组织带动下,认真学习了《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的最新精神。

根据《纲要》要求——“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

”下面就《纲要》蕴涵的幼儿环境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说明: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爱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

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并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幼儿的反应行为与习惯亦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关的家庭、幼儿园、社区。

因此,我们的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那些有目的性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其提供优质的精神环境。

在课程。

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影响教职工和幼儿的精神状态、情绪的一切因素。

根据我们的研究,幼儿园精神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大众心理、幼儿园文化、幼儿园的人际关系。

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的特点。

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

社会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着的,不论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也不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我们根据研究结果,将精神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1.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
律”阶段,事事以教师的评价为准绳。

因此,幼儿十分在意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心境。

1.1是重视还是忽视
根到底,这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自尊心的忽视和不尊重,并因此错失了解幼儿、与幼儿积极互动的机会。

为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各种表达,通过启发性、支持性的语言,引领幼儿进一步探索。

1.2是尊重还是轻视甚至歧视
的,不要以为他们什么也不懂,恰恰相反,幼儿十分在意教师对自己的态度。

教师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防止不经意的举动和言语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另外,幼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经常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以免幼儿将受到的委屈
和苦闷长期积压在心里,导致社会适应困难和严重的人格障碍,造成幼小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3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方式
像的那么严重。

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区别对待。

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制止和惩罚,只能让幼儿感到压抑,也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即使惩罚,教师也要对事不对人,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耐心地说服教育,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和自信。

在让幼儿认识错误的同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1.4身体语言
许的目光、微笑、拥抱、竖起的大拇指,都能使幼儿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安全感。

2.间接影响: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幼儿身上的投射
也比较多,压力相对比较大,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工作,积极调整工作态度,寻找工作中的快乐,不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师要带着饱满的情绪和精力投入工作。

把握教育发展的主流,劳民伤财又没多大意义的形式主义尽可能避免。

比如,对教育笔记宁可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教案避免冗长无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即可,对教师和幼儿有益的科研、评级、评比等要积极参加,等等。

程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

和谐的心理氛围能给幼儿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身处其中的幼儿会萌发学习的热情,获得情感的满足,得到心灵的陶冶。

电脑的普及,以及城市不利于亲近自然和社会交往的居住环境等,使幼儿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虚拟化。

通过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幼儿变得依赖与被动。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

所以,教育不是获得的知识,而是学到的知识都遗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

那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是带给人终身受益的品质——爱心、自主精神和所有能触动心灵的美好瞬间。

因此,《纲要》大力提倡幼儿精神环境教育是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发展意义的,我们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幼儿精神环境,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