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李馨桐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李馨桐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馨桐学号:1251410047 日期2012.1.22摘要:本文通过近百年人口分布地图及数据,详细研究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即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不同的行政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但都形成了各自的人口中心;人口重心经度向东、纬度先升后降,总体偏东南。

大致预测了本世纪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即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均衡却相对于发展相适宜的人口分布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

但晋陕甘宁及东北地区随着技术的提高与国家政策的配合,移民将增加。

黄河、长江及东南沿海仍为人口分布最密集区。

川黔滇区由于长年的人地饱和,地质灾害频繁,人口将减少。

蒙新、青藏伴随着西部开发的号召人口将稳步增加。

关键词:人口分布因素特征动态变化趋势一、地图分析人口分布动态变化1.人口分布概念1980年有人提出,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

后来又有人概括为“人口在地面上某一区域内所占的空间位置”。

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定义是初步的、不完全的。

只注意了空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范畴—时间。

因此,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趋于全面的定义,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时间方面表现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空间方面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还有人认为人口分布是“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变动(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的组合所形成的地域结构。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性。

”这两种定义虽然说法不同, 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内认识人口分布问题是共同的。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研究这种过程在时间上的演变和空间上的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的中心内容。

这一定义是比较简明的、全面的。

胡先生也认为人口地域分布是涉及到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城镇化、迁移、人种和民族分布等许多方面的广泛概念。

但在狭义上理解的情况下,则把人口分布只看做是人口数量地域差异的状况。

2. 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目前论述的较多。

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了以下几点:(1)从全国来看,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

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的“缓浑——腾冲线”是体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一东南部分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人口数占总人口的96% 。

线西北部分占总面积的64%,人口却只有4%。

半个世纪以来这种偏重式的人口分布状况并无显著改变。

有的学者又提出了“漠河—腾冲线”“理浑—瑞丽线”。

主要意图仍然是反映我国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人口分布的显著差异。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用这次普查资料对上述分界线两侧的面积和人口重新做过详细的计算。

并将“爱辉—腾冲线”向南延伸约110公里,经过瑞丽止于中缅边界。

按这条线来划分,东南一侧面积占全国总面积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1%。

西北一侧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李成瑞著《中国人口普查和结果析》)很多人指出:第一,这种分布趋势是同人口分布的总趋势相一致的,即由沿海向内地,由平原向山地、高原。

人口逐渐稀疏的分布趋势。

第二,这种分布趋势也是与经济发展的布局相适应的。

东南部分虽然面积所占比例不大,却是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

全国农业产值的90%出自东南部。

铁路线的82%、公路线的85%、通航河运的99%都分布在东南部。

全国3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兰州、包头处在线的西北部,其余都在东南部。

(2)从不同的行政区域来看,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但都形成了各自的人口中心。

胡焕庸先生按人口总数多少把全国分为八个大区,即长江中、下游区(沪、苏、皖、赣、湘、鄂)、黄河下游区(京、津、冀、鲁、豫)、东南沿海区(浙、闽、台、粤、桂)、云贵川区、辽吉黑区、晋陕甘宁区、蒙新区、青藏区。

其中前三个大区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最后两个区人口密度较小。

也有人提出,可以按原来的六大行政区来分析人口密度差异: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人口密度最高。

除去三个直辖市后,六个大区相比较,华东区人口密度最高;华北、中南区较高;西南、西北地区较低;东北区三省人口密度相差较大,辽宁省属于稠密区,吉林、黑龙江省相对稀疏,大约相当于西南的人口密度。

每个大区内又相对地出现了人口聚集地,形成了自己的分布中心,如沈阳、郑州、成都、西安等。

值得注意的是,各省、自治区差异更大些。

如新疆,自然条件较好,开发较早的县人口密度要比落后的县大上千倍。

新疆的学者采用胡焕庸先生的方法,提出了反映新疆人口分布特点的“木垒—皮山线”。

将新疆分为西北和东南两大地域。

线西北面积占全新疆面积的48%东南占52%。

线东南人口占全疆人口的20%左右,而线西北人口则占80%。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稠密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仍在上升,稀疏地区的人口比重在下降。

( 3 ) 人口重心的移动。

1912至1978 年的我国人口重心移动轨迹(见图3)。

由图可知, 七十年间, 我国的人口重心位置大体上在今湖北省北部的应山、随县和河南省南部的泌阳、确山之间的地区移动。

如果人口重心较长期地、大致上总是向着某个方向移动, 就表明这个方向上的某一个(或若干个) 地区的人口一直比其它地区增长得快。

这种情况通常表明, 这些地区的经济正在稳定而持续地发展,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

1912年以来我国人口重心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a.轨迹曲折, 方向多变。

重心经向摆动幅度不大, 纬度持续提高。

从1912 一1978年的全部轨迹来看, 七十年间, 我国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曲折迁回、方向多变是个显著特点。

尽管如此, 仍可看出我国人口重心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 在经度变化方面, 各年的人口重心经向移动多半是东西往复摆动, 但总的来说,摆幅不大。

应当指出, 重心向西的摆幅趋向逐渐减小, 而向东的摆幅则趋向逐渐加大。

如果取东经113°30 ’为中线, 则在所计测的七个年份的人口重心中, 有5个位于此线东侧, 只有2个位于西侧。

这一特点表明, 我国人口重心位置自1928 年以后略呈向东移动的趋势, 东、西部之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又有所加剧。

1953年以后, 人口重心移动方向折向北,1965、1972、1978 这三年的人口重心均位于1953年重心的东北方, 且这三年重心移动速度放慢, 这表明东、西部之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比起建国初略有加剧的趋势。

其次, 从重心的纬度变化方面可以看到,1921 一1965年间我国人口重心的纬度持续高,从1912年到1965年的53年重心纬度提高了1°03’。

1965年开始,重心纬度则连续下降。

这一特点表明,1912 一1965年间, 我国南方和北方之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逐渐减缓; 1965年以后, 随着重心停止北移, 人口分布又开始有向南方伸展的趋势,1965 一1978年间, 南北方之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略有加剧, 但速度相当缓慢。

b. 重心位置均偏于东南, 移动范围很小。

1912 一1978年间, 我国人口重心的经向摆动没有越出东经113°20’至113°40’的范围, 而纬度最高为32°49’最低为31°46’。

从全国地图上明白显示出, 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地点位于东南偏东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这一特点表明, 七十年来, 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变化不大,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没有根本改观。

二、地图分析人口分布变化趋势1.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探究人口分布的平衡与不平衡(1)自然环境a. 地势条件:崎岖多山,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式下降b. 气候条件:气候地域差异显著, 是我国气候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气候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气候区和青藏高寒气候区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干冷、夏湿热, 季节变化明显, 雨量集中在夏半年, 雨热同期极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西北干旱气候的特点:夏季气温很高, 但降水稀少, 对农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无霜期短,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综合上述地形、气候两个主要的地理环境要素可以看出,尽管西北半壁而积大而人口少, 可谓“地广人稀”, 东南半壁则反之, 可谓“地狭人稠”,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非常突出。

但从自然条件看, 西北半壁的生存空间就显得不大了。

在地形上, 绝大多数处于第一、二阶梯, 举目投足之处, 多是崇山峻岭、戈壁草滩. 在气候上, 多处于高纬或低纬的高寒地区, 或干旱, 或严寒, 总而言之, 这里的自然环境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尽管西北半壁畜牧业占优势, 但正如美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勒所言“如果人靠肉类来生存, 则他是生活在第三级, 如果人是素食的, 则他可以在第二级上生活,因此, 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多可利用的能, 并且如果人口继续增加, 则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必须靠素食”即以肉类为主食的地区, 所能负担的人口数目, 比以粮食为主食的地区所能负担的人口数量更少, 更何况西北地区在干旱和高寒气候的条件下饲草有限,就天然草场而言, 现在已超载, 已经和正在造成土地的沙漠化, 其所产肉食, 尚不能满足西北地区的消费。

在目前靠天养畜的情况下, 再大量增加牲畜量只能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 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是与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即这种分布的不平衡性与自然生态环境是相平衡的, 因而是合理的和正常的。

(2)社会经济条件a.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通过前面对我国东西半壁自然条件的对比分析可知, 东南部地区, 粮食产量很高,能负载大量的人。

因此, 形成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区,而丰富的人力资源又为改进生产方式、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从而形成一种农业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促进型平衡。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维持现有人口已经很困难。

西北地区尽管地广人稀, 但巳经出现了一种农业生产与人口再生产及劳动力再生产的抑制型平衡。

同时, 西北半壁地处祖国腹地, 除陕西外, 交通很不发达, 同内地的联系主要靠陇海线以及兰西公路, 水运等于零。

铁路营业正线占全国的11.6%基本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 物资交流十分困难, 而西北的地形又给发展交通运输以较大的限制, 从内地大里调粮是不可的,也是不合算的, 因此, 西北粮食应自给。

基于这一条件, 可以说西北的人口不是少了, 而是多了, 即人口已超出了环境的负载量。

b.工业生产与人口分布工业的发展不仅同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同农业生产也有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工业的发展要靠农业为其提供充足的商品粮。

西北内陆区和青藏高原区粮食产量低,单位面积所供养的人口数远低于季风气候区。

再加西北半壁由于位置、地形的限制,交通运输业很不发达,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西北半壁的人均粮食消费量,粮食的商品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