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及系统
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功率反比于目 标与雷达站间距离R的四次方
雷达收到功率: • 收发不同天线时
r r
Ar:雷达天线接收面积
• 收发同天线时
当接收功率为接收机最小检测功率S imin时:
• 收发不同天线时,最大作用距离
• 收发同天线时,最大作用距离
雷达实际作用距离受目标后向散射截面积σ、 Simin、噪声 和其他干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服从统计学规律。
• 工作波长的选择
从接收机灵敏度来看,须考虑所选λ下接收机内部噪声和大 气噪声大小以及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衰减, λ应长一些。 从提高距离分辨率、角分辨率、天线增益的角度来看,希 望λ要短一些。 从目标检测来看,目标的散射特性与λ有关:当目标尺寸 >>λ时,目标对电磁波以散射为主,以绕射为辅,RCS大; 当目标尺寸<< λ时,目标对电磁波以绕射为主,以散射 为辅,RCS小;对隐身目标,波长在两个极端即米波或毫 米波为好。
•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
接收机输入端信号噪声比与输出端信号噪声比 的比值。其公式为:
规定输入噪声以天线等效电阻 RA在室温T 0 = 290 K 时产生的热噪声为标准
雷达显示器的主要类型
• 距离显示器。A显,J显 • 平面显示器。PPI显示器 • 高度显示器。E显
基本雷达方程推导
距离R 处任一点的雷达发射信号功率密度: 考虑到定向天线增益G: 目标散射截面积设为σ,则其接收的功率为σS1 以目标为圆心,雷达处散射的功率密度:
天线的波束形状及扫描方式
雷达波束通常以一定的方式依次照射给定空域,以进 行目标探测和目标坐标测量。
• 波束形状:针状波束、扇形波束 • 扫描方式:机械扫描、电子扫描 • 相位扫描法:在阵列天线元采用控制移相器相
移量的方法改变激励相位,从而实现电扫描。
目标高度测量
• 方法:由目标斜距和仰角得到,并考虑大气折射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Simin
D0
i
匹配接收机
KT0BnFn
检波器
检波后积累
检测装置
• 信噪比表示的雷达方程
由 则
灵敏度 作用距离
min
检测门限
可得,
识别系数M
• 检测准则
门限检测采用奈曼-皮尔逊准则。该准则要求在给定的 信噪比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虚警概率时的发现概率 最大,或者漏警概率最小。 降低门限的缺点:只要有噪声存在,其尖峰超过门限 电平的概率增加,虚警相应增加。
习题
• 某雷达波长 ,最小 可检测信号 ,已知探测目标的有 效反射面积 ; ①求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 ②若该雷达为相干脉冲体制雷达,其他条件不 变时,10个等幅相参中频脉冲信号进行相参 积累,如果作用距离要求不变,发射功率Pt 可以降低为多少?
由于M个等幅相参中频脉冲可以提高输出信噪比M 倍,则达到原来要求的作用距离只需原来发射功率 的1/M。
R
ctr 代入参数可得 R 150m 2
常见时延与距离:
1μs--0.15km, 6.67μs--1km, 12.3μs--1.852km(1海里), 10μs--1.5km, 100μs--15km, 1ms--150km,
测距精度与发射信号(时宽)带宽(或处理后脉冲宽度)有关, 脉冲越窄、性能越好
输出和输入的功率比
输入发射机的总平均功率
• 总效率
习题
• 某雷达发射机峰值功率为800kW,矩形脉 冲宽度为3μs,脉冲重复频率为1000Hz,求 该发射机的平均功率和工作比。
雷达接收机
作用:通过适当的滤波将天线上接收到的微弱高频信号从噪 声和干扰中选择出来,并经放大和检波后,送至显示器、信 号处理器或由计算机控制的雷达终端设备中。
• 例:已知雷达参数Pt=1MW,λ=5.6cm, Bn=1.6MHz,G=44dB,S0/N0=0dB, Fn=10dB,L=4dB,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σ=1m,求雷达作用距离。
解: Pt=60dB,λ=-12.5dB, Bn=62dB, σ=0dB,与题中参数代入
得:R=54.5dB≈282km
• 调频连续波测距原理
设发射信号频率 ft 在一定时间T 内线性增加, 则回波信号fr 频率和发射信号频率变化相同, 只在时间上延迟了tR (回波时延)。如图: 调频带宽
f(t) 调频周期 B f0
tR T
t
fb(t) tR
差拍频率 t
人工距离跟踪
• 原理
采用移动的电刻度作为时间基准,操作员按显示 器上的画面,将电刻度对准目标回波,从控制器 度盘或计数器上读出移动电刻度的准确时延即可 代表目标距离。
• 恒虚警
虚警概率一定时,发现概率Pd才随信噪比的增加 而增加,因此检测系统要求虚警保持一个恒定的 值;但随着噪声电压的变化,其包络振幅的概率 密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一定门限值的虚警概 率Pfa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在给定信噪比下得不到 所需的发现概率。所以,噪声电平变化时,系统 门限电平应相应变化以获得恒虚警。
测角
利用天线方向性实现 目标角位置:方位角α 仰角β
α
接收回波最强时的天线波束指向
天线尺寸增加,波束变窄,测角精度和角分辨力提高 角位置还可以利用两个分离接收天线收到信号的相位差来决定 2π弧度=360°=6000密位,1密位=0.06 °
测速
利用回波多普勒频移测相对速度 v
2vr
v r
fd
ctr R 2
fd 2vr
vr v cos
雷达的工作频率
f =c /λ
只要是通过辐射电磁能量,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 对目标探测和定位,都属于雷达系统的工作范畴。 常用雷达工作频率范围:220MHz~35GHz 天波超视距雷达(OTHR):4MHz~5MHz 地波超视距雷达:2MHz 毫米波雷达:94GHz 雷达频段划分和对应频率-- 书P7,表1.1 频率选择因素:体积、分辨力、用途、功能
c c R 2 2B
1 k 0 2 D
角分辨力:
习题
• 已知脉冲雷达中心频率f0=3000MHz,回波 信号相对发射信号的延迟时间为1000μs, 回波信号的频率为3000.01MHz,目标运动 方向与目标所在方向的夹角60°,求目标 距离、径向速度与线速度。
v
v r
超外差技术
无线电波
fRF
选频滤波 fL
混频器
fIF
滤波
解调
滤波
解调输出
本振
如图所示,当接收的电波频率fRF变化时,本振频率fL和选频滤 波器的中心频率f0= fRF能够同步改变,从而使输出的fIF固定不 变,这种技术称为外差技术,当fIF低于fRF而高于信号带宽B时 就称为超外差技术。超外差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工作稳定、中频部分可标准化等优点。
β
α
方位角α,目标斜距R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OB与某以起始方向(参考 方向)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单基地脉冲雷达
发射机 接大气
电磁波 回波
大气 目标反射
收发开关
测距
利用发射信号回波时延求得
tr
2R tr c
C :光速,
ctr R 2
例:一单基地脉冲雷达目标回波时延为1μs,求 目标离雷达的距离。 解:由公式
目标距离的测量
2R tr c
R
ctr 2
常用方法:脉冲法、频率法、相位法
• 测距范围:最小可测距离、最大单值测距范围
最小可测距离
雷达可测量的最近目标的距离
最大单值测距范围
由脉冲重复周期Tr确定 通常选择:
特殊场合,雷达重复频率不能满足单值测距要求,此时 出现测距模糊
• 解距离模糊的方法:多重复频率法、舍脉冲法
从地面或水面的反射影响来看:水平极化的米波雷达, 由于地面反射,波瓣分裂;地面反射对厘米波影响较小, 故中等作用距离的引导雷达均采用厘米波段。 从杂波干扰的影响来看:在目标(飞机)与云、雨相混 的情况下,由于飞机的尺寸远大于水滴的尺寸,依目标 的反射特性,采用大的λ可以提高输入信杂比。当目标 (飞机)以地物为背景时,由于飞机的尺寸远小于地物 的尺寸,依目标的反射特性,采用小的λ较好。
雷达发射机的任务和基本组成
• 任务 产生大功率的特定调制的电磁振荡即射频信号 • 组成
单级振荡式 大功率电磁振荡产生与调制在一个器件中同时完成 主振放大式 先产生小功率的CW 振荡,再分多级调制和放大
雷达发射机的性能指标
• 输出功率
平均功率 峰值功率 输出信号功率 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功率能量Pav ,脉冲重复周 期内的输出平均功率。 脉冲发出时间点的功率Pt,脉冲期间射频振荡 的平均功率。 工作比,占空比
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
• 积累的作用:增加信号功率,提高检测性能 • 积累的方法:相干积累,非相干积累 相干积累
在检波前完成,亦称检波前积累或中频 M个脉冲的中频理想积累可使信噪比提高为原来的M倍 积累,相干积累要求信号间有严格的相 位关系,即信号是相干的。
非相干积累
M个脉冲的视频理想积累对信噪比的改善为原来的 M~M倍之间
• 接收机主要质量指标
1.灵敏度:Simin ,用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Simin 表示, 检测灵敏度,给定虚警概率 Pfa ,达到指定检测概 率Pd 时的输入端的信号功率:
通常所需接收机 gain = 120 ~ 160 dB , Simin=-120~-140dbw 主要由中频完成。 2.动态范围:表示接收机能够正常工作所允许的输入 信号强度的变化范围。 过载时的Si /Si min,80~120 dB
顺序波瓣测角法
圆锥扫描自动测角系统
目标方向
天线最大辐射方向偏离等信 号轴O’O,当波束以一定角 速度ωs绕轴O’O旋转时, O’B在空间画出一个圆锥, 故称圆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