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单选题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2.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3.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4.《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5.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
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
这反映出( )A.科举废除导致青年入仕无门B.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6.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7.轮船进人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表明( )A.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C.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8.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
”这说明(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B.“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C.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9.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10.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11.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12.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13.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
这说明( )A.民主思想传播,民众皇权思想淡漠B.清政府利用媒体,缓和与民众关系C.晚清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D.报刊成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重要阵地14.20世纪30年代,“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
”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
”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A.全盘西化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D.新旧杂陈15.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
”这反映了()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1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婚礼自为风气,或仍沿用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思想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
该《婚礼草案》( )A.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B.表明婚姻关系纳入法制轨道C.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D.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17.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18.兰陵忧患生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云:“坤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注文有云:“庚子岁(1900年)以缠足致累,尚在目前,事过辄忘,积习中人,一深至此。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政局变化推动了习俗变迁B.庚子国变后,放足风气大开C.民族工业发展要求废止缠足D.缠足陋习深重,废止过程艰难19.清末民初之际,“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女以纺纱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不能阻也。
”这说明(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B.小农经济破产促使广大民众向城市流动C.西方文明传入使中国传统礼教荡然无存D.欧风美雨浸润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化20.“……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上述材料反映出(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没有影响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2.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
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23.1897年,上海的官员们举办了一场舞会,他们按照“西仪”带来了女眷,有女眷用西语“与西人侃侃而谈”,还请来外国乐队伴奏。
对此,有报纸解释说:西人“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
这说明( )A.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B.政府在习俗变革中发挥了主导作用C.开明人士已能认同西方社交方式D.社会上层崇尚中西合壁的生活方式2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2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辛亥革命时期的变化26. 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售卖《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C.《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D.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27.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由此表明当时(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28.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D.20世纪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二、材料题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