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陶雪娟杜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106)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多功能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趋势农业是多功能性的,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而且能带来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效用。
正是农业的这种多功能性,确保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
农业除了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具有的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应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和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功能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多功能性被人们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新的功能,如生态保护功能、生物能源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产品质量供应要求的转变,更是农业功能结构的拓展而带来的农业内涵的丰富,根本的表现形态是结构形态的转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社会活动空间会不断扩大。
娱乐、休闲、观光、美食,不论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都是对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内容。
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1 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趋势1.1 当前国内农业的发展趋势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初步满足人们口粮需求到饮食质量提升的转变,期间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
2004~2009年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并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给农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和投资机遇,农业在经营规模、产业格局及产业整合、市场驱动发展等方面都将发生深远变化,农业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综观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 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企业化经营转变当前的农业生产已经从原先农户的分散经营逐步通过土地流转或组建合作社等方式转变为规模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理念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1.1.2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共生、互养规律,结合当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产体系[1]。
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3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日益显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农业功能结构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开拓。
人类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说到底就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促进而不断推进的形态。
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是最基本的,以此带动文化生活等精神上的需求。
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农业功能结构开拓的基本动力,又为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提供了无限而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拓展,除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应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之外,农业的娱乐、休闲、观光、美食、文化等功能得到大大拓展。
1.2 国外农业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是个动态发展的现象,从其发展脉络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历了化肥农药辅助、机械化生产、遥感信息跟踪和基因育种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面对现今全球化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及人类对保护自然环境认识的提高,国外现代农业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四大趋势。
1.2.1功能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中以功能多元化最受关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它强调了为城市提供鲜活优质农副产品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既提供农产品,又具有保护环境和生态的作用,还能提供休闲场所,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2]。
1.2.2经营国际化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十分发达,同时有一套较完善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及法律法规,为产品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经营国际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3生产可持续化农业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就是“持续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
其基本特征是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1.2.4产品的高加工化发达国家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初级加工或深加工后才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加工率均在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约为4∶1,农产品加工产值已经大大超过农业的产值,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
2 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2.1 农业多功能性的主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这一阶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迅速;二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3]。
农业的功能也得到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生态保护功能生态保护功能是农业本身固有的功能之一,具体内容包含二个层次,一是农业可以防止、减轻城市外围导致的不利因素对本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起到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防护保育作用;二是农业本身的自净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以水稻田为例,水稻田是湿地的一部分,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水稻田有其独特的功能,它具有净化污水、抗旱抗涝以及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
目前,稻田保护在许多国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如日本、韩国已经立法,明确规定不许废除水稻田。
总之,现代农业建设更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使生态与农业建设相生互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以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2 观光休闲功能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利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满足人们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习作体验需求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不但向人们提供农业物质产品,而且向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产品。
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在沿海大中城市兴起。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近郊,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生产过程,成为农业生产科普基地,如上海的孙桥高科技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等。
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供销的链接,拓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渠道,创新了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农业旅游观光功能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农业有形产品的价值,而且挖掘了农业无形产品即生态农业的价值,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
2.1.3 文化传承功能农业是记录和延续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农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
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形成了相对成熟、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形态。
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可以保留、提炼农耕文化中的精华。
2.2 农业生产功能的拓展目前,经济社会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拓展,农业的功能性也在不断拓展。
实践表明,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这是农业功能创新的动力。
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食物、衣物提出更高、更新的需要,人们才会开发农业,从动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和纤维。
当经济社会过渡到工业时代,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劳动力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首先回应这种需要的便是农业。
在现代社会中,当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紧张时,人们再度把目光投向农业,冀求发挥农业在解决能源、环境诸问题上的潜力。
同时,人们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不断提升,农业的社会性功能也日益得到重视。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提升,农业上更多的功能将被开发出来。
2.3 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鉴于上述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要使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该原则要求不同的农业产业形式都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能紧跟市场导向,做到动态经营、灵活经营,始终保持永续成熟发展的状态;二是市场需求原则。
该原则要求农业产品及其衍生服务必须在市场中具备较高的需求弹性,并且能积极开拓容易被忽视的市场空隙和潜在市场,以便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产业关联原则。
农业虽然是第一产业,但也越来越和二、三产业形成密切的联系,通过彼此的扶持,既能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也能通过连锁反应促进农业自身发展[4]。
3 基于多功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为了能在新时期更大地挖掘农业的潜力,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展开新的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根据上述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的阐述,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可以和农业的多功能性相结合,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3.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设施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在于强化农业的经济功能,在农作物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病虫害防治、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中充分发掘科技的创造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而现代化的高效设施农业在实现休闲观光及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重视农业服务性经营的开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可知,人们需求的满足遵循着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规律。
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高层次需求,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发展高质量的服务性农业经营。
在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交通状况、民俗风情等内容,发展有特色的服务性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