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市场化是加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和重点。
“三农”政策的推进,使得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农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业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滞后于我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
本文对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和特征、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障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市场化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市场化改革对策制度市场主体
正文:一提起农业人们往往就与分散落后封闭低效等概念联系起来,这是我国长期传统小农意识形成的格局。
由于农业长期不被真正重视而使其浅层中层深层的矛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迭加形成了最终的弱质性。
因此,必须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创造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构建新的农业生产力稳固和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
其战略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改革发展的客观事物,具有科学的内涵和广泛的实践基础。
农业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导向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专业化是农业市场化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农户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市场化行为得到加强;农产品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农村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当前农业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还具有不完全性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已经初步成为拥有产权、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具有独立人格的农村经济的基本组织。
农户市场地位的敏感性和现实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
尽管如此,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农户的经济主体地位仍不具有完全性,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和保障,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保障措施来保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因此,对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保障的措施还不够完善。
2、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机制不健全
在完全自发运行的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农业和农民利益易受损害。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无一不是依靠农业价格政策的贸易措施来保护本国农业的。
我国改革以来,随着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向单一的市场价格体制的转变,自由市场价格机制的种种缺陷将会充分表现出来,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害。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
中国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特别是行业性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滞后,存在发展规模小,覆盖面不宽,服务能力弱等问题。
目前加入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2.8%左右,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产权关系,形成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今后服务体系必须向产业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
4、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力低
目前我国农业数量少,素质低,农业科技不能实现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科技资金投入少,缺乏技术创新,没有健全科技承包,技术服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等农业科技全面推广措施,因而农村经济的总体科技含量低,技术基础薄弱。
我国在实现农业市场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有很多现实障碍。
制约我国农业市场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弱质性的约束:传统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一方面体现在其近乎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特征。
大宗农产品差异性较小,进入壁垒很低;生产者众多且比较分散,为此供给弹性较大,而其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却较小。
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市场特点,使得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其弱质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再生产
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同时进行的,其生产者除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之外,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自然风险。
(二)资源紧缺的约束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随着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土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某些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资源短缺的约束成为制约农业市场化的障碍之一。
(三)农户经营能力的约束
农业与市场经济接轨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小农户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力量的薄弱也体现出来。
首先,农民的自身素质较低,文化程度不高,商品观念淡薄,使得农产品购销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都不高。
第二,农户生产规模狭小,专业化程度低,经济实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极其不利地位。
第三,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缺乏中间服务组织,农户无力承担市场农业经营主体之责。
(四)城乡二元体制的约束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
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在趋于强化。
这种体制的存在使得农业市场化更为困难。
针对我国农业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建立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期货市场为方向。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体系。
初级集贸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场所,它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
期货市场有平抑供求、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特殊作用,二者都应积极发展。
因初级集贸市场很难促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形式,而期货市场则要求具备一定的软硬环境。
2、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机制
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体制建立的同时,必须相应地建立起国家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保护机制,以弥补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保证农产品市场价格体制的正常运行。
(1)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体制建立的同时,必须相应地建立起国家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保护机制,以弥补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保证农产品市场价格体制的正常运行。
(2)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其来源可由政府拨款和生产经营者自筹,或二者相结合。
3、健全社会体系
1)信息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组织,并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全面搜集整理、开发和传递信息
2)技术推广体系。
以地方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地乡镇,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可通过科普宣传,现场指导等措施,在各生产环节推广实用新技术。
3)物资供应体系。
由各级服务组织批发代购和送货上门等办法,适时供应农民化肥、农药、种子、地膜、农机具等物资设备。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农业市场化经营应进行制度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形成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经营的明晰的产权制度。
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为实现外部效应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动力,才能产生竞争,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清晰地规定农业生产资料、工商业的农业投资、农业经营实体等的产权关系,保护其产权的实现;建立土地产权的最严格保护制度,在农用地的流转和买卖、治理及结构调整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农民的使用权所应享有的利益。
其次,制定对产权保护执行情况的检查程序,以保障制度执行的公开、透明和有力。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制定与实施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按农业市场化经营的要求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
政府在农业市场化经营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化经营的相关制度,并组织好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以是否有利于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及其相关制度为标准,来规定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是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意识。
农业市场化经营制度创新既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也是一场观念变革;既涉及各级政府管理意识的变革,也涉及农民经营思想的变革。
为了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意识,应大力宣传农业市场化经营
的重要意义,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的共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等价交换的意识,努力降低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加强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意识,为农业市场化经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
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
王雅鹏《现代农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