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杨志新
大凡当过语文老师的人都知道给学生改作文是徒劳无功的。
学生写的作文让教师改,跟教师出题让学生作文一样,学生永远都处于被动地位。
其实,“改”与“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好作文是从作者的心流出的心血,教师能改的只是对学生作文中似明非明处地点拨与引导,但作文修改的优先权还是属于作文的本人。
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写好作文,光靠天赋和灵性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靠作者的耐性和毅力。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大都是作者经过多次修改,改出来的精华,而不是出口成章或一次性写成的。
《红楼梦》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它却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晶。
诗人贾岛为了改好“僧推月下门”的诗句,在马上做“推敲”姿势,撞了大文豪韩愈,得到韩愈的点拨,便有了“僧敲月下门”的佳句,也流传下了作文修改史上的“推敲”佳话。
这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
可现在的学生懒得要命,写作文,不打草稿,一笔上,写在作文本上了,自己连念都不念一遍,还说什么自改作文呢。
就算是老师给批改了,红笔画满了,也不愿意正眼去看一看,想一想。
不愿意自改和不重视他改的学生写作文,往往是马马虎虎,毛毛糙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要改好作文,还得拼耐性。
一定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干,直到干好为止。
贾岛能够“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们煞费苦心,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凭着顽强的毅力,经营着自己那或长或短的诗文。
他们是用心作文者,他们也因此成功了。
可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从他们那里继承点儿什么吧。
要想写好作文,就得用心去写,不能只用笔,不用心。
用心写出来的即便不是人生,那一定会是真理,而用笔写出来的却充其量只是些字罢了。
曹雪芹不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可见,作文也只用心写出来才能称得上“文章”。
二.精彩之笔得进行无数次一丝不苟地推敲与修改。
读过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名作《复活》的学生,不会不记得作品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我们现在在书里看到作家对玛丝洛娃的形象描绘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年轻女人,外面套着一件灰色的大衣。
她头上扎着头巾,明明故意地让一两绺头发从头巾里面溜出来,披出额头。
这女人的面色显出长久受着监禁的人那种苍白,叫人联想到地窖储藏着的番薯所发的芽。
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其中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睨。
这段文字,把玛丝洛娃这个受尽折磨、饱经风霜的妇女的形象,做了最富特征性的描画,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不愧为大家手笔。
但是,不爱修改作文的学生,你们要知道这是作者经过整整二十次修改后,才定格下来的动人描写啊!(最初的描写很简单:“她是一个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可见,精彩之至的描写,源于作者无数次一丝不苟的推敲和修改。
想写好作文,就要养成良好修改习惯。
平时写作文要勤于修改,乐于修改,要把修改作文看得和写作文一样重要,甚至比写作文还要重要才对。
只要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写作习惯,才能写出精妙绝伦的好文章来。
三.修改不仅要从小处落笔,更要从大处着眼。
要修改好作文,还得知道从何改起。
作文写成,要细致检查,从小处着手改起。
可以小到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改换,也可以大到整句话的增删。
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最初发表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4号上,但在编入文集时,他为了表达效果愈加形象生动,做了很多修改。
把“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
”一句里的“吃喝”改为“ 坐喝”。
“坐”既与短衣帮的“站”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
二者地位的差别,也形象地写出了“长衫”主顾喝酒时的悠闲自在。
把“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
”一句修改后,在“便回过脸”的后边加上了一个“去”字。
这一“去”,使小伙计“回过脸”的幅度变大,动作更为彻底,更加写出了小伙计对孔乙己的不屑一顾。
把“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一句修改后,在两个“跌跌”字之间加了一个逗号。
这样一来,使孔乙己说话时的慌乱更加明显,更加显出他的窘态。
可我们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是这么认真了。
作文上错别字满篇不说,丢字落字不在话下,标点符号是一逗到底,最后蹲一个点点了事,语不成声,句不连贯,老师一问,就说什么基础太差。
殊不知自己太懒,没有认真去改,或者压根儿就看不起去该拿枝枝叶叶的小问题。
然而,写作文,就看的是那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的事,这修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就是写好文章的大事。
如果看不起修改它们,那还写什么文章。
修改作文,不仅要从小处落笔,更重要的是要从大处着眼,统观全篇,从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上去权衡得失,局部修改就会更有意义,就会有效地增加文章的含金量。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武彰先生早年写过一首儿歌,共八句、两节:
鹦鹉,
鹦鹉,
学说话,
真糊涂。
姐姐说:
一二三四五。
它也说:
一二三四五。
这首儿歌,写了鹦鹉的“糊涂”,人家说什么,它也跟着说什么,“鹦鹉学舌”嘛。
就作品本身来说,儿歌表达的意思是清晰的、完整的,但总觉得缺乏些新意,不够精彩。
作家谢武彰在一篇回忆文字中说:“作品(指儿歌《鹦鹉》)完成以后,自己还有点高兴。
其实,严格说來这样的作品,只在及格边緣。
因为,我作品中的鸚鵡,你教它一二三四五,它就学一二三四五,不但一点都不‘糊涂’,而且还蛮聪明的哩。
我錯怪了它,还說它糊涂;其实,作品中說的‘真糊塗’应该是我自己。
但是,我有很大的‘文障’,自己的淺薄,自己完全看不出來。
” 后來,这首儿歌被资深兒童文学家林良先生看到了,他老人家妙手一挥,为这首儿歌加上了第三段:
姐姐说:
我不是鹦鹉。
它也说:
我不是鹦鹉。
由于林良先生添加上了这第三段,鹦鹉的“糊涂”立即成立,使这首儿歌作品具有了新意,在艺术质量方面明显上了一个档次:从一首平庸的儿歌,跃升为一首较耐人回味的优秀儿歌。
这也正好生动地说明了:写好作文贵在“改”上。
不仅要进行自改,必要时还要进行他改。
自己作文上的有些问题,自己是很难发现的。
这就得平时特别注意老师的作文点评,不得马虎。
万万不能作文本发下来,往桌框里一放,只要老师不点名,就完事大吉了。
或者是打开作文,扫一眼了事,都是万万要不得的。
只有对老师所修改过的痕迹都一一加以琢磨,并且琢磨透了,才算老师给你没有白改。
否则,老师修改得再多,也是白搭,也不会提高你的写作和修改水平的。
四.考场作文要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
但对于考场作文的修改来说,要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先打个草稿,修改一下,注意章法,
以快速攫住阅卷者心理。
开头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或排比反复创造旋律;结尾或呼应开头,或议论作结,或含蓄表现,或点明话题。
作文一旦写到试卷上,就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的话,也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自成局部,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
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现蛛网状。
更忌随意涂画,将文面搞得青一块紫一块。
考场作文的修改不像练笔作文那样随意,既要改到文章要害处,又要注意保持卷面的美观,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人家名家写文章,在动笔之前都有列提纲的。
作为学生,平时就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列提纲的好习惯,思路没有想好之前决不动笔。
提纲写成后,要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后再动笔。
这样,思路通了,提纲有了,书写成文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再也不会出现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窘状了,同时写出的作文也会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的毛病也会少了,改起来也就不那么费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