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二)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认知好奇心——内在动机的核心。

婴幼儿时期的好奇心:
(1)感官探究
(2)动作探究
(3)言语探究
(三)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
成就动机——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测量方法:
☺投射测验
☺问卷测验
看图编故事。

对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性、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成绩等。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成就归因——人们对在工作或学习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六种解释
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
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三个特征
因素来源:内部的—外部的
稳定性:稳定的—暂时的
可控性:可控制—无法控制
韦纳——二维归因模式
积极与消极的归因模式
课后记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接上节课内容)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四)习得性无力感与自我效能感
1、习得性无力感
(1)习得性无力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
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历程:
a获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
b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
c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d产生无力感
白鼠实验
(2)、习得性无力感的理论
2、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人并非盲目活动,同时考虑事情的意义,与自身能否完成的能力。

只有确
(4)、适当开展竞赛
2、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3)、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3、成就动机与归因训练
成就动机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归因训练
训练学生积极归因
积极与消极的归因模式
4、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消除无力感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