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物探试题(一)一、解释概念(共16分)1.观测系统2.惠更斯原理3.频谱4.波动曲线5.静校正6.地球物理勘探7.折射定理8.视速度二、填空题(共13分)1.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2.原始地震记录上主要包含的地震波、、、和。
3.浅层折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和。
三、简答题:(共20分)1.1.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其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4分)2.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什么优越性?(4分)3. 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4分)4.t法的原理。
(8分)0四、证明题:(共12分)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所示。
1分)假设地质模型如图24(共五、.1.推导R界面共激发点反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2.写出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5.绘出图2水平叠加后时间地震剖面。
地面=800m/sh=50m v11 R=1000m/s v2 1图地面a)(b)(2图米,偏移距X=4,道间距分)已知六、(共154次覆盖,接收道数N=24Δ =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1. 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2. 点道集?CDP写出共3.工程物探试题(二)一、解释概念(24%,每小题3分)1.惠更斯原理2.视速度3.波动曲线4.采样定理5.抽道集6.静校正7.纵向电导率8.t解释法0二、简答题(36%,每小题6分)1.1.地震波是如何形成的?其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2. 水平叠加剖面的主要处理流程有哪些?并说明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什么还需要做偏移归位处理?3.声波探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说明声波探测与浅震波速测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 地震勘探中的反射波和折射波是如何产生的?在共激发点地震记录上呈现出什么特征?5.瑞利面波测试方法有哪两种?其方法原理有何异同?6.什么是地震信号的频谱和频谱分析?它对地震勘探工作有什么意义?三、(8%)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在均匀介质中呈直射线传播。
四、(20%)假设有一水平两层介质,界面为R,已知h=20m,V=800m/s,v=2000m/s。
211请:4.推导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5.写出R界面共激发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上述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五、(12%)设置3次覆盖、接收道数N=24、道间距ΔX=5米、偏移距=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的反射波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米?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各为多少米?点道集?CDP写出共6.工程物探试题(三)一、解释概念(共16分)1.采样定律2.抽道集3.频谱分析4.声波探测5.时距曲线6.惠更斯原理7.静校正8.纵向电导二、填空题(共10分)1.浅层反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和,、和。
2.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和。
3.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三、判断题(对(√),错(x),每小题2分,共10分)1.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是完全弹性波。
()2.动校正时如果动校正速度选择过大,反射波校正过头。
()3.介质间的波阻抗差的存在是产生反射波的前提条件。
()4.多次覆盖的反射波资料处理时,抽道集后的记录为共激发点记录。
()5.费马原理是波射线沿路径最短的距离传播。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反射波资料处理时速度分析的原理是什么?2. 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3.工程岩体声波探测与浅震波速测试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4.大地电阻率测量的基本原理?五、证明题:(共14分)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六、(共16分)图1所示为采集的原始反射波地震记录。
回答:1.说明地震记录图上坐标和波线的含义。
2.推导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3.写出地震记录上主要的地震波类型,并在图上标明。
七、(共14分)已知3次覆盖,接收道数N=12,道间距ΔX=4米,偏移距=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 1 图点道集?CDP 写出共3.工程物探试题(四)一、解释概念(共16分)1.动校正2.惠更斯原理3.频谱4.波动曲线5.电法探测6.采样定理7.折射定理8.视速度二、填空题(共10分)1.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2.浅层折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常用的解释方法为。
3.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和。
三、判断题(对(√),错(x),每小题2分,共10分)1.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是完全弹性波。
()2.动校正时如果动校正速度选择过大,反射波校正过头。
()3.介质间的波阻抗差的存在是产生反射波的前提条件。
()4.多次覆盖的反射波资料处理时,抽道集后的记录为共激发点记录。
()5.费马原理是波射线沿路径最短的距离传播。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1.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其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2.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3.工程岩体声波探测与浅震波速测试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4.声波测井的基本原理?)14(共、证明题:五.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六、(共20分)假设地质模型如图1所示。
7.推导R界面共激发点反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8.写出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地面=800m/s=50m vh11 R=1000m/s v2 1图=1X=4米,偏移距,道间距分)已知、(共144次覆盖,接收道数N=24Δ七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1.求: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 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点道集?3.写出共CDP工程物探试题(五)一、解释概念(共16分)1.观测系统2.惠更斯原理3.频谱4.波动曲线5.地震测线6.采样间隔7.折射定理8.视速度二、填空题(共13分)1.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2.原始地震记录上主要包含的地震波、、、和。
3.浅层折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常用的解释方法为。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其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2.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什么优越性?3.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4.工程岩体声波探测与浅震波速测试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5.声波测井的基本原理?四、证明题:(共12分)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1.证明: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五、(共24分)假设地质模型如图1所示。
1.推导R界面共激发点反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2.写出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5.绘出图2水平叠加后时间地震剖面。
地面=800m/sh=50m v11 R=1000m/s v2 1图地面)a (b)(2图=1X=4次覆盖,接收道数15分)已知4N=24,道间距Δ米,偏移距(共六、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1.求: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2. 点道集?CDP写出共3.工程物探试题(六)一、解释概念(共16分)1.采样定律2.抽道集3.频谱分析4.振动曲线5.多次覆盖观测系统6.费马原理7.静校正8.视波长二、填空题(共12分)1.浅层反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和。
2.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和。
3.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4.地震记录的显示形式有、、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折射波法的应用条件和常用观测系统是什么?2.浅层地震的主要特点和地质条件是什么?3. 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4.工程岩体声波探测与浅震波速测试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5.声波测井的基本原理?6.反射波法和折射波(t法)资料解释方法?0四、证明题:(共12分)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1.证明: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五、(共20分)图1所示为采集的反射波地震记录。
回答:1.说明地震记录图上坐标和波线的含义。
2.推导一个水平界面反射波和折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3.写出地震记录上主要的地震波类型,并在图上标明。
4.对地震记录进行质量分析,并对不同的地震波进行分区(在图上标明)。
图1六、(共16分)已知3次覆盖,接收道数N=12,道间距ΔX=4米,偏移距=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3.写出共CDP点道集?《工程物探》试题库黄真萍编写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工程系二年十二月00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