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摘要:苏珊·朗格(susanne katherina langer,1895—1985),与康德、柏格森、克罗齐、杜威一起,并称为西方近代五大美学明星。
库恩曾评价朗格是美国哲学史上继克罗齐之后非常重要的女性艺术哲学家。
朗格的理论无论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还是今天的我国,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人类创造物、人类情感的载体、直觉的表达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艺术本质论、艺术幻象论、艺术直觉论、生命形式论。
她从经验主义出发,以符号论作为自己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对艺术哲学进行思考。
着重关注艺术的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及其审美的判定标准和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等方面。
关于艺术的本质,朗格认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普遍存在的,从个体中抽象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可以熟练使用普通人不能使用的特殊形式表现内心情感。
在《情感与形式》中,朗格立足于她的符号论思想,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观点。
“把这些内容传达给我们知解力的就不是相关的信号而是符号形式……成为一种表达
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1]在此,朗格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论证艺术作品所应具备的特点:人类创造
物、人类情感的载体、直觉的表达。
朗格关于艺术的定义是结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的。
以下是对四个方面内容的分析。
人类创造物说的是关于艺术的创作问题,朗格认为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人,是人类情感的表现。
西方浪漫主义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
想要创作出最为真挚、感人的作品,只有在创作者的心境与其所创作的作品形象的心境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朗格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观点。
在朗格看来,如果艺术纯粹是一种自我发泄或自我表现,那么这种情感只是暂时的、极其个人的情感流露,也就不存在普遍性和典型性。
她指出:“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发泄情感的规律是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2]朗格认为艺术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普遍情感,属于一种抽象的情感概念范畴。
艺术借助其形式化的特定表现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等的情感进行抽象,进而转化为一种符号表现。
与此同时,朗格还举出大量现实中的实例来说明艺术并非是自我情感的表现。
她指出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表现与其创作的艺术品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并非是一一对应的。
在创作作品时,即使艺术家情绪低落,其作品也可以产生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
舞蹈家即便是沉默寡言也可以演绎好生动活泼的舞蹈作品。
有经验的编导在对演员讲述表演要求时,没有要求演员真正地去实践,只是用相似的情景去激发他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朗格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顺利进行无干扰的合作的本身也是在完成符号的传达,因
为人类具有共同的交流基础——可以理解并共同使用的符号语言。
朗格用以上所举的例子来证明:艺术家的情感与他所塑造角色的情感相吻合是有可能性的,但不是必然的因素。
艺术家对其塑造人物的把握,最终是艺术家心理情感的外化符号形式。
所以朗格提出“我们如何才能捕捉、占有和把握情感,从而使情感内容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理解……答案是:可以通过创造某种客观对象来达到上述目的……而创作艺术品的活动,就是艺术。
”[3]的观点来解释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创造这一问题。
人类情感的载体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
无论艺术作品的形式如何多样,他们最终呈现的形式载体都是符号。
符号的传播是交流的基础,符号传播的目的却是为了使直觉的表达更加清晰。
朗格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符号的运用。
我们看到,虽然朗格的符号论思想受到皮尔士、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但其美学理论主要受到两个人的思想影响——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理论与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人类文化符号理论。
怀特海对于符号做了如下的表述,“人类似乎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寻找符号。
事实上,表现就是符号。
”并且,“当人类经验的某些内容涉及到其他内容,由此产生出意识、信仰、情感和习俗时,人类的心灵从功能上说就是符号性的。
”[4]怀特海对符号本质认识的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朗格“艺术符号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性形式”这一艺术符号本质的定义中体会出来。
朗格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创造的特殊符号形式。
她指出:“一个符号总是以
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
……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是全部的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命简单。
因此,艺术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
”[5]朗格认为,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有日常语言、祭祀活动、神话等符号化的活动来交流情感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内在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祭祀等符号形式表达的,那就是艺术。
而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神话、祭祀到图腾、艺术的过程。
艺术因而也就具有了两种特征:一是无法单纯依靠理性推理的非理性因素,二是可用于直接视觉观赏的直观性。
准确来说,艺术就是凭借自己特有的一种符号手段,将感性的人类情感转化为可供人直接观赏的艺术形式。
因而艺术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而表现性则是任何艺术的共有特征。
朗格承认各种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并在探讨不同种类的艺术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
她认为:“我探求艺术之间相互关系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将每一种艺术看作是独立自主的,并且逐一去探求每一种艺术,……人们会发现这些不同点要比预料的深刻得多。
”[6]她还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立足艺术经验,揭示了主要的艺术种类——空间造型的、音乐的、美术的、文学艺术等一些艺术种类之间的不同点。
朗格从人类创造物、人类情感的载体的角度来论述她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并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那此时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既然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是否可以用来审美
的饱含人类情感的形式都一定称之为艺术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艺术的标准又是如何界定的?朗格说过,“每个人都谈论‘艺术’,通过创造一个精神分类法,将‘艺术品’与其他事物分开,这种分类法的根据是什么呢?……这里必然有着某种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占有它,哪怕是最低限度地占有它,作品也就有了艺术价值。
这种性质是什么呢?……似乎只能有一种回答:那里有着意味的形式。
……这些美的运动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它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共性所在。
”[7]以这个观点来看,朗格认为视觉艺术最重要的元素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形式表现的是一种描绘性的情感,用来表现语言无法表达的一种感觉形式。
对这种符号形式的把握既需要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需要受众在审美过程中具备一种前提条件——对艺术作品的基本
鉴赏能力。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抱的态度是一种独立于生活审美意义上的特殊态度,与当代的时代状况紧密相连,不会因人们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变化。
从这一点上看来,朗格对审美的认知是在以美为中心的审美范围之内进行的。
在20世纪中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曾风靡一时。
美国的一位评论家理查德·克斯特拉尼茨宣称:“战后十年的美国,几乎没有一种美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
”朗格立足现代主义的经验审美,结合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为我们获得大量研究和发展我国当代的美学理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哲学新解》,1953年英文第三版,哈佛大学出版社,第232页。
[2]苏珊·朗格:《哲学新解》,1953年英文第三版,哈佛大学出版社,第216页。
[3]nger.feeling and for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imited.london.p21.
[4]怀特海:《符号:它的意义与功能》,麦克米兰公司1927年英文版,第62页。
[5]nger.mind:an essay on human feeling.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volume1:1967.volume2:1972.volume3:1982.p244.
[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