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14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课前预习导学阳光导读一、走近作者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二、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三、阅读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思维导图有志者事竟成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初遇心存善念植树的山地有了溪水幸福他人牧羊人再逢绿树成片,养蜜蜂荒漠变绿洲最后荒地变绿洲一次带给一万多人幸福预习检测一、字音字形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ūn( )衣草 tān( )塌废xū( )浇guàn( ) liè()缝流()tǎng干涸.( ) 缝隙.( ) 酬.劳( ) 琢.磨( ) 沉默寡.言()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篷(1) 蓬缝戳有志者事竟成(2)戮绕(3) 饶娆挠侥懒(4) 獭濑籁簌二、词语理解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比喻人性格内向(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B.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C. 溜达:散步,闲走乍看:刚刚开始看D.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课文感知5.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____ _ _ _ 的故事。
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____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 ”,得知“牧羊人”改“ ”为“ ”,除橡树外还种了“ ”“ ”树,我看到了“溪水”。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 ”,变得“ ”。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课堂速效 达标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请帖.(ti ě) 心弦.(xián) 看.(k ān)护妇 深恶.(wù)痛绝B .纤.(xi ān)细 烙.(1ào)印 卡.(qi ǎ)脖子 参差.(c ī)不齐C .调.(diào)换 酣.(h ān)睡 畜.(xù)牧业 刚劲.(jìng)有力D .哄.(h ōng)笑 分.(f ēn)外 超负荷.(hè) 薄.荷(bó)2.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_______(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________(3)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锟。
________(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________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像一只饥饿的野兽了出的吼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绿洲。
(3)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中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课内析读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赏析下面的句子⑴“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6.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⑴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
下文与这相照应的句子是:。
⑵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二、阅读课文下列文段,完成下列问题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渥。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牧羊人不抽烟。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7.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间的环境的:_______________ __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8.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________ ____ __。
植树的牧羊人答案预习检测1.薰坍墟灌裂淌hé xì chóu zuó guǎ篷péng 帐篷(1) 蓬péng 蓬勃缝fèng 裂缝féng缝补戳 chuō戳穿(2)戮lù 杀戮绕rào 环绕(3) 饶ráo 富饶娆ráo 妖娆挠nào 阻挠侥 jiǎo 侥幸懒 lǎn 懒惰(4) 獭 tǎ水獭濑lài 浅濑籁lài 天籁簌sù 簌簌落下二、词语理解3.⑴坍塌⑵沉默寡言⑶刨根问底⑷不毛之地4.D“乍看”是突然看到或猛然看到。
三、课文感知5.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荒凉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牧羊养蜂山毛榉白桦充满生机富饶课堂速效达标基础积累1.D fēn应为 fèn;bó应为 bò2.⑴“康”应为“慷”⑵“蓬”应为“篷”“康”应为“慷”“铁锟”应为“铁棍”⑷“绿州”应为“绿洲”3. (3)是同类相比而不是比喻4.“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着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⒌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敬佩。
⒍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
⑵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⒏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⒐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