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2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2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1. 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为”我“打水, 拣橡子,种橡 树。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__ 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 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 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 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 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 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 的6月。

理清这一顺序,各用一个 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二访牧羊人
(时隔6
年)
改养蜜蜂,一直 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 桦树成林,看到了
知识目标
一访牧羊人 (1913 年)
荒野无际,泉眼干
房屋倒坍
建起干净的农舍、 源源不断,一万多 幸福生活。

3.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 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 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 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 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 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 自
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 起一栋石头房子。

(2)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 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 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 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 骛地一直在种树。

(4) 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 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 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 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 慷慨无私的人。

水。

三访牧羊人 (1945 年 6 月)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 人
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 可以
去找作者的评价。

本文有多处 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 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

文中 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 洲,使上万人受
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 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 .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 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 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 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 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1•赏析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 2.体会对比、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他伟大的人格。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对比的手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
1. 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 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 腾的汤。

三、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V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植树的 牧羊 人
-f
人 定 胜

”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 可
以入手的角度 有:
(1)文章的 标
题;(2)文章 结尾;(3)梳理 理清文章的思路;
(4)关注文中的 抒情、议论性语 句。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 有:(1)交代事情发生 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 的真实性;(2)渲染气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5)推动情节的发
6)深化作品主题。

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这些对比, 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3.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

“我”在文中仅仅只是
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提示”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在环境界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语言赏析分析环境描写V品味加点词
理解主旨句倒叙手法
体会技巧对比手法
第一人称叙事”学法指导”
教师鼓励学生说不同的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