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痉挛的康复策略
脑卒中痉挛 的康复策略
河南省人民医院 康复科 钱宝延
中国卒中现状
高死亡率 高患病率
腔隙性脑梗死 中国卒中死亡居世界第二
高致残率
发病率120-180/10万人 每年新发病例大于200万 每年死于卒中约150万人
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 每21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 致残率约80%,复发率41%
1
痉挛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上肢(屈模式): 肩胛骨-上提、后缩 肩-外展、外旋 肘-屈曲 前臂-旋后(旋前) 腕-屈、内收 拇指、指-屈、内收 上肢(伸模式): 肩胛骨-前伸、下压 肩-内旋、内收 肘-伸 腕-微伸 拇指、指-屈、内收
痉挛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肢(屈模式) 骨盆-上提、后缩 髋-外展、外旋 膝-屈 踝-背屈、内翻 趾-伸 下肢(伸模式) 髋-伸、内旋并内收 膝-伸 踝-跖屈、内翻 趾-跖屈、内收
二、运动疗法
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Rood技术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 运动再学习等 一直是治疗肌痉挛的主要康复手段。
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示波器或扬声器的反馈刺激 ,有助于受试者对不同肌肉运动单位进行控制(如进 行松弛或肌肉收缩运动),从而达到全身松弛及神经 肌肉功能再建目的;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通过电流直接刺激痉挛肌 肉,使之产生强烈收缩,引起肌腱上Golgi腱器官兴 奋,经神经纤维传人脊髓内,产生反射性抑制主动肌 痉挛的作用,或通过刺激拮抗肌收缩来交互抑制主动 肌痉挛; 热疗或冷疗——冷疗法是指肌肉在极低温度环境下 。肌肉神经传导速度减缓,肌梭兴奋性降低,从而使 肌肉痉挛程度得到抑制;热疗法是通过刺激皮肤温度 觉感受器,减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从而降低肌梭兴 奋性,可短时间缓解肌肉痉挛。
传统中医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经筋刺法”:以患侧肢体关节 附近肌腱两侧的压痛点为主穴,以痛为腧;“温 针法”;“透刺法”肩髑透臂臑、曲池透少海 、合谷透后溪,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悬钟 推拿治疗 中药治疗——养阴止痉 针刀治疗 中药熏洗 静息气功、导引 调身与调心
传统中医中药治疗
钟摆试验(pendulum
test)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运动及ADL功能评定
徒手肌力检查 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测量 Berg平衡量表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 Brunnstrom运动功能 Fugl-Meyer量表 Barthel指数(BI)或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传统中医中药治疗
思考 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并不诱发痉 挛的加重,相反提高了肌力,同时也部分 改变了肢体的运动功能,这是只得思考的 地方。但进入痉挛期后,肌张力大于Ⅲ级 ,应结合刺激拮抗肌一侧的穴位,改善弱 势肌肉张力,诱发软弱无力的肌肉收缩, 一对抗或缓解肌肉痉挛当为首推,或单用 头针。
静息气功、导引
基本内功心法
"混元一气法"——全身放松,姿势坐、卧、盘、站均可 。双目闭合,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先缓缓吸气,用意 念引丹田里的气团(想象它是火红色的)沿小腹下行至 会阴(提肛),意守会阴穴发热为止。 要领—松、静、空。吸气要深长匀细,吸满后尽可能长 时间地停顿,再缓慢匀细的呼出。(调身、调心、调气)
痉挛的评定
评定内容 痉挛的严重程度 痉挛的分布受累的肌肉、肌群或肢体部位 痉挛所致的功能性不良后果 评定方法 量表评定 仪器评定 功能评定
图7-1 右上肢屈曲位挛缩 图7-2 双足尖足内翻挛缩畸形
痉挛的量表评定
改良Ashworth量表(MAS)
等 级
0
标
准
1 1+ 2 力 3 4 难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ROM中有轻微 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
每天痉挛 频率量表
2. 极少或1次痉挛 3. 1~5次痉挛
4. 6~9次痉挛
5. 10次以上或持续性收缩 1. 无踝阵挛
痉挛的阵 挛评分
2. 踝阵挛持续时间1~4秒
3. 踝阵挛持续时间5~9秒 4. 踝阵挛持续时间10~14秒 5. 踝阵挛持续时间超过15秒
仪器评定
神经电生理检查
EMG检查:H反射、F波、Hmax/Mmax等 多通道动态EMG检查
但仍可以活动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 活动比较困难 肌张力重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
痉挛的量表评定
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
CSS的评定内容与标准如下
跟腱反射:0分:无反射;1分:反射减弱;2分:反射正常;3分: 反射活跃;4分:反射亢进 踝跖屈肌群肌张力:0分:无阻力(软瘫);2分:阻力降低(低张力);4 分:正常阻力;6分:阻力轻度到中度增加,尚可完成踝关节全范 围的被动活动;8分:阻力重度(明显)增加,不能或很难完成踝关 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 踝阵挛:1分:无阵挛;2分:阵挛1~2次;3分:阵挛2次以上;4分 :阵挛持续超过30秒。
利多卡因和同类药物 乙基乙醇(乙醇) 苯基乙醇(苯酚)
作用时间较长的乙醇类
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
机器人辅助训练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新兴康复治 疗技术,不但能显著提高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而且还能抑制肌痉挛, 毕胜等对22例慢性脑卒中及脑外伤后上肢痉挛患者 进行为期4周的机器人辅助训练,发现患者肘关节屈 肌痉挛评分显著降低,肘关节伸肌痉挛评分亦有降低 趋势,表明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肢体痉挛具有确切改善作用,其治疗机制主要与重复 性牵伸及反复运动有关。
中枢性损伤肌痉挛特点
一
速度依赖 体位改变、活动时引 发和加重
三
牵涉一组肌群而非单 个肌群:伸肌或屈肌
肌痉挛特点
二
常伴随腱反射亢进、 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四
肌痉挛伴随瘫痪或肌 力减退、肌力正常
肌张力异常对运动控制的影响
躯干控制障碍 平衡功能下降 运动的协调性下降 功能性活动能力丧失 (ADL障碍)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影响正常肌肉的收缩用力 姿势异常 异常步态(偏瘫步态) 肢体、关节畸形
痉挛的概念
2
卒中痉挛的表现模式 卒中痉挛的评价标准
3 4
卒中痉挛的康复策略
痉挛的概念
上运动神经元(UMN)损伤后,由于脊髓与脑干反 射亢进而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状态。 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运动障碍表现之一 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 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腱反 射的亢进( Lance,1980)
卒中痉挛的康复策略
1
2 3 4
痉挛的预防 运动疗法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5
卒中康复治疗原则
1、痉挛应以防为主
原则:早期介入——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即可 开始康复治疗,尤其对于进展性卒中,一定是待病 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再进行康复治疗。
痉挛的预防
体位摆放—良肢位:床上正确体位 的摆放及体位变换 作用:预防压疮、关节挛缩、痉挛
痉挛的预防
正确坐姿
保持骨盆稳定,不
会倾斜,微微前倾 脊柱保持腰椎前屈 、胸椎后曲和颈椎 前曲 髋维持90°
痉挛的预防
消除加重痉挛的诱发因素
尿潴留或感染
严重便秘 皮肤激惹
压疮、疼痛 不合适的支具和尿袋 、受凉
外界感觉刺激增强
痉挛的物理治疗
一、物理因子治疗
应用声、光、电、磁、力、温度等因子帮助患者缓 解病痛,促其身体或局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手段。 在治疗肌痉挛方面,物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肌痉 挛引发的疼痛,降低肌张力,防止肌肉萎缩或挛缩变 形。
传统中医中药治疗
观察组 电针+康复训练:健侧卧位或仰卧位,选穴:上肢:肱 二头肌痉挛取:肩贞、消泺,前臂内侧肌群痉挛取:肩 髃、曲池;手指屈肌痉挛取:外关、八邪。下肢:大腿 内收肌痉挛取:环跳、风市;小腿屈肌痉挛取:髀关、 血海;足内翻取:阳陵泉、丘墟。 以轻度刺激量为主,上肢表现外展、外旋、腕背伸、伸 指运动;下肢表现伸膝、外展、足外翻运动。每次电刺 激时间25分钟。 对照组 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患者62例,我院神经内科和我科门诊住院病人 观察组36 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48-79岁, 平均58.6±8.1;脑梗死24例,脑出血12例;病程20 -180天。 对照组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2-81岁, 平均59、8±9、3;脑梗死17例,脑出血9例 ;病程 21-180天,52、4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牵伸诱发的运动神经元突触兴奋性增高 抑制性突触的输入降低 脊髓上兴奋性改变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的影响—异位骨化 骨折 局部压力的改变—压疮
痉挛
并发症—感染 深静脉血栓 便 秘 精神紧张因素(焦虑、抑郁) 疼痛— 内生足趾甲 用力过度
约有65%的脑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瘫痪肢体肌痉挛, 部分患者甚至停留在肌肉痉挛状态,容易导致异常姿势及运 动功能障碍
替扎尼定 12~24
有研究提示:3种抗痉挛药物的疗效相似,盐酸乙哌立松的耐受性可能 优于其他两种药物。
药物疗法——局部用药
肌肉内注射(即神经肌肉阻滞) 支配神经附近注射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TX)—BTX-A能 作用机体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处,通 过阻滞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而导致肌肉麻痹,缓 解肌肉痉挛 可逆的局部麻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