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四、社会互动的维度
(一)深度 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
赖的大小。可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 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时间的长短和互动规 范的复杂程度来分析。 (二)广度 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 的大小。 (三)频度 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社会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第四讲
社会互动
人文社会科学系 李建玲
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二、社会互动理论 三、社会互动的情境
四、社会互动的维度
五、社会互动的类型 六、社会网络
七、集合行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一)定义 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
恐慌产生的原因
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一种情况可能出自对某种现实的社会危机的极度担忧,每个 人都想拼命避开危机,彼此的合作关系被瓦解,结果使局面变得 更加不可收拾。比如,发生火灾。 另一种情况也可能出自某种耸人听闻的传言,使没有思想准备 的大众陷入惊恐状态,加上相互之间的感染和刺激,使这种恐惧 情绪急剧上升,直至群体性的恐慌大发作。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是,大众恐慌刚开始可能始自没有根据的传闻,但大众恐慌的蔓 延却可能反过来证实这种传闻的真实性。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默 顿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也译为“自证预言”)。默顿举了 一个有名的某家银行本来运营状况良好,但不知从哪里传来流言, 说这家银行濒临倒闭,储户们听到这个流言后纷纷来银行提款, 结果真的造成了这家银行的倒闭。
上述命题所说酬赏是指个人与他人 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它包括金钱、 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类。他们的价 值依次增高,最有价值的酬赏是他人的 服从,即控制他人的权力。
6、社会互动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
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 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强制 1、定义:互动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或制
约。 2、特点:双方力量不平衡,一方被迫按 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顺从与顺应
1、顺从
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 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即一方服从另一方。 2、顺应 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 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包括:和解、 妥协、容忍、调解、仲裁)
二)拟剧理论
代表人物:戈夫曼
理论观点:他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
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的道具——符 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 等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 —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 这种通过虚拟戏剧方式来研究社会互动 的理论就叫做“拟剧理论”。
拟剧论包括以下几点:
5.匿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
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 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6.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 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 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 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 时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 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 的的明确行动。
1)人通过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 2)表演分类,主要为“前台行为”和“幕后行为”。
拟剧论的实质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理想形 像的策略,戈夫曼据此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几种策略, 具体如下: 1)表演者要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 一致的行动,而努力表现出一致。 2)使别人产生错觉的表演。(即“误解表演”) 3)神秘化表演,也就是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他 人对其产生一种崇敬心理。 4)补救表演。
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最基本 的向度。
五、社会互动的类型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
社会互动: 合作 竞争 冲突 强制 顺从与顺应
社会互动的类型
合作 竞争
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冲突
强制 顺从与顺应
合作
1、定义:
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 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 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2、成功合作的条件: 第一、目标一致。 第二、认识接近。 第三、动作配合。 第四、讲信用。
举止受限制、较少感情交流。 ②社交情境:无明确任务和特定话题、 言谈举止受社交礼仪限制、有较深的感 情投入。 ③熟悉情境:熟人之间的交往、无特定 目的、言谈举止仅受社会习俗制约。
(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①情感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
动中遵循需求法则。 ②工具关系:双方为特定目的发生的关 系、互动中遵循公平法则。 ③混合关系:熟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中 遵循人情法则。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恐慌
谣言 流行
1.恐慌
恐慌是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 现实的或想像的威胁作出的不协调和非 理性的行为与心理反应。说这种反应不 协调,指的是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原本协调的社会关系被打乱;这种反应 非理性,指的是人们的行动并不符合他 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例如:非典、禽流感、洛阳大火、 新疆克拉玛依大火等。
见的人际传播情景论,渗透于人际交往 的方方面面。正如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中所述的那样:“整个世界是一个舞 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 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 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三)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和埃 默森。 该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 互交往的外现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 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 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 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 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 会关系之中。
社会交换论几个有关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
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 到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可 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 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 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 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他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 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 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 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4)诱发因素。 (5)行为动员。 (6)社会控制能力。
2.感染论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勒朋 理论观点: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 结果。集群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 失,无意识的人格站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 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 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 向。在集群中,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 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在感染的作用下, 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 乱中。
七、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
1、定义: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指的是 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2、特征: ①人数众多; ②无组织性;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
3、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比较
集合行为 产生原因 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 件 行为方式 采取非常规的方式 互动特点 通过个人情感相互刺 激产生的; 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短,主要是 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长期的重复行为,通过自己的行 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 组织行为 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 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 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
四、非语言沟通
1、身体语言 面部表情 体态语言
2、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18英寸以内45厘米) 私人距离45-122 社会距离122-365 公众距离365
六、社会网络
1、概念 社会网络指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 联系,处在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一般相互认同, 有团结感,他们之间因为某些共同的目标、利 益与期望而保持着一定的互动。 2、社会网络的功能 a 影响重要选择 b 信息和建议来源 c 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 d 归属感与陪伴
乐趣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拟剧理论 3、交换理论
4、常人方法学
一)符号互动论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
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4)在互动过程中,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 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 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 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 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戈夫曼的四类人际礼仪
(1)表达式礼仪:用来对他人的问候、
恭维和感谢邓。如见面时向人点头微笑。 (2)回避式礼仪:表示对他人隐私与个 人空间的尊重。 (3)维系式礼仪:用来维持人际关系, 使之不中断。 (4)认可式礼仪:用来对别人身份的认 可,如别人结婚时道喜等。
“拟剧理论”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
(四)向度
主要包括有: 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 立?情感向度上遵循回报性(即爱引发爱,恨 引发恨)。 地位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权利分 配的格局如何?地位向度上遵循互补性(即支 配引发顺从)。 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的程度多 大?